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思维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3-12 03:03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成长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培养成长心态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挥他们的潜力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思维模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学生的辍学率[2]。它可以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加享受学习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Robinsamp;Pals(2002)发现,成长的理念让学生不仅可以以智力和才能为借口,还可以形成科学归因,即归因于方法、努力等原因。有学者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有勇气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面对学习障碍,通过自我竞争实现自我激励,从而打开他们的潜能[3]。

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取得越来越好的学习成绩[4]。许多外国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讨论了培训策略。例如,提供在线阅读书籍和材料可以培养父母的成长心态。父母使用学习日记来跟踪孩子的学习进度。这可以让您强调和表扬孩子的努力。清晰的进步记录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心态。学校可以开设脑科学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积极课程,以教授学生关于大脑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的知识[5]。可以通过练习以成长为导向的积极语言规范、设计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的任务以及提供自主选择来培养成长心态,除了论文之外,还有几个成长心态发展资源网站[6]。以ClassDojo网站为例,该网站创建了一系列名为ClassDojoBigIdeas的动画短片,突出了成长心态的力量。每个视频都附有课堂讨论指南和外卖问题,因此您可以在家观看学生视频和强化概念。成长心态资源网站由斯坦福大学珀斯研究中心设计,作为发人深省的研究材料。它教教师如何思考成长、改善反馈、促进斗争,并为教师提供短课程以创建促进成长的任务。斯坦福大学珀斯研究中心与可汗学院合作,为可汗学院成长心态制定了课程计划,该计划包括活动、视频、文章和其他资源,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大脑可塑性教育[7]。

还有一本关于成长心态发展的书。例如,《成长心态训练》是由两位在职教师在德韦克研究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编写的。这本书应用了德韦克的发现,并结合了心理学等领域的内容。或者教育工作者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21世纪初,德韦克总结了这一课题的发现,并撰写了《心理定位与成功》一书。她解释了如何在科学、教育和商业等领域应用增长理念,这本书很有帮助。在中国学术文献网出版数据库中搜索“成长心态”一共找到了62篇中国文学资料,但只有两篇是小学培养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各种领域给定领域和主题方面的培训策略,培训计划不够详细。培训计划不够全面,仅仅设置逆境和作业,以便学生了解他们的进步。大多为文献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单一。有学者使用用例分析,但仍存在用例少、训练时间短等问题。

2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促进个 体身心健康发展(刘亚丽, 2009)。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自我适应、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而人际适应则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压力感知是个体主观感觉到外部刺激、 事件或环境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一种心理认知, 主要表现为心理紧张和身体不适 (邱致燕, 王小洁, 张斌, 王叶飞, 2016)。

美国心理学家 Leland 与 Cone 等(1997)认为社会适应是由个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系统。郑日昌认为社会适应性即心理适应能力, 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社会适应行为结构的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并且对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为此,许多国内外学者 对其进行了探讨 , 其 中 ,Greenspan 和 Grandfield(1992)从交往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的角度提出, 社会适应行为概括地说包括社会理解和交往技能。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外显行为( 如 问 题 行 为) 和 内隐问题(如焦虑、抑郁) 两个方面考察青少年的社会 适 应 ( Conger, Ge, Elder, Lorenz, & Simons,1994) ,强调 社 会 适 应 的 结 果 因 素。陈建文和黄希庭(2004)采用“过程 - 结构”策略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以自身的各种心理资源组成的自我系统与各种刺激因素组成的社会情境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他们把社会适应的过程分为起始比较、心理发动、内容操作、持续适应四个环节,对应的可以从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四个方面考察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强调社会适应的过程因素。Caldarella 和 Merrell(1997) 从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性需求及角度提出社会适应行为包括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业技能、服从技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五方面内容。我国学者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结构的研究大都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的,依据儿童社会 性发展特点来建构社会适应性的结构要素。 其中,王振宇(1992)认为,儿童若想要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就 必 须 能够独立掌握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的社会规范、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