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境学习的概念、基本特征与模式建构文献综述

 2023-10-07 08:10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都意识到把教学和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维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是一种单向的控制与服从关系。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始终保持着全面的控制和限制的规约,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只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只观赏教师个人的表演,教师包办代替了本该让学生自己真实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展的权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变革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教师创设出多种有效教学情境,构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有效学习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倡导积极开展小学生的情境学习,研究表明,情境学习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爱好,能够诱发学生无意识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善课堂教学效益,并提高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等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情境

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情境的理解有所不同。从词源角度看,《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情境”一词的英文有“位置或场所、工作或职业之意,而尤指在某一时间内事情发展的状况、时态或情势。”《现代汉语词典》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与情境含义相同,它指(具体场合的)景象、情形、境地。《韦伯斯特词典》解释为: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在《辞海》里情境的定义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定义是:“情境是象征互动论分析人际互动过程时使用的概念。情境有三层含义:第一、整个社会情境有三部分组成:客观环境、个人和群体的先存态度、个人对所处社会情境的解释;第二,个人对外界的反应,不仅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且受人主观看法影响;第三,个人认识任何事物,均具意义,从而产生客观效果。个人对社会情境的不同解释,既决定其行动方向和具体行为,又影响其人格发展。”

李吉林老师领悟到“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可以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因此她开始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强化主体意识”、“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四方面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并概括了情境教育“情感驱动”、“暗示导向”、“角色转换”及“心理场整合”四条基本原理。在理论构架上迈出新的一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