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渗透的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27 10:09

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因素。2001年教育部做出了在全国各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的决定,并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列为小学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要求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学生初步的英语学习自信心。然而由于我国小学英语开设较晚,时间较短,学术界对小学英语情感教学相关理论研究不多,尤其是对小学英语情感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我国小学英语情感教学实施现状研究为题,在论述小学英语情感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小学英语情感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实施我国小学英语情感教学提出了解决策略。

国内外对情感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外语情感教学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国外对外语情感教学的研究主要以如何发挥外语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因素作为研究重点,并将研究成果与实际的教学发发联系在了一起,形成来了一些以情感因素为立脚点的外语教学法,如沉默法。沉默法是一种情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其典型做法是教师尽量保持沉默,让学生多思考、多开口。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弱点是由于周围环境都是本族语,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较少,教师沉默太多的话会使学生失去很多学习机会。

到了70年代初期,许多国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以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倾向,很多人在论及教学原则或教学过程时,都强调情感因素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他们主张不仅要用积极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听说愿望,还要在选取教材和编写大纲时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这种主张具体体现于功能法、提示法、全身反应教学法、咨询法等外语教学法中。以上所有这些教学法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很多语言教学课程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也考虑了情感因素。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教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转向学习者如何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时研究造成学习结果差异的学习者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西方一些语言教学专家如布朗,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本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都可以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感情障碍。他的情感因素理论包括自我中心因素、交际性因素、动力因素、态度因素和社会文化变量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下,在80年代初提出了“情感过滤理论”,它是研究情感对外语教学作用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