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啉型沥青乳化剂的制备文献综述

 2023-01-10 03:01

一、课题解决的问题

沥青是交通、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建材料,其使用形式主要有热沥青、稀释沥青以及乳化沥青等。由于热沥青工艺需将沥青进行加热,使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与集料均匀混合,因此产生了大量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甚至导致沥青胶黏剂的过度老化。与热沥青相比,乳化沥青具有施工便利、节能减排、延长施工季节等优点,在全球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乳化沥青的应用迎合了人们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日益高涨的要求。沥青乳化剂作为一种制备沥青乳液的关键技术,已有80余年的发展历史。使用时将沥青与乳化剂混合,经过机械作用,沥青以细小的颗粒形态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最终形成无毒、无臭、便于施工的沥青乳液。

阳离子乳化剂是制备阳离子乳化沥青的关键材料,它决定乳化沥青颗粒表面电荷的性质、破乳速度、乳化沥青颗粒大小、储存稳定性、沥青与骨材料粘附力等,对乳化沥青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外沥青乳化剂品种繁多,主要有烷基胺类、酰胺类、咪唑啉类、、环氧乙烷双胺类、胺化木质素类和季胺盐类6种类型。在各种乳化沥青中,慢裂快凝型乳化沥青对乳化剂的要求尤其高,既要求有足够的拌和时间,又要求摊铺后能迅速破乳成型。要实现慢裂快凝的效果,则需对乳化剂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设计要求,要求分子中有相对分子质量适中的直链或支链亲油基团,以增加与沥青的相溶性,还要求分子中具有伸向水相的亲水基团。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一般由含氮基团提供,如目前应用较多的烷基胺类、酰胺类、咪唑啉类、环氧乙烷双胺类、胺化木质素类和季胺盐类乳化剂。这些乳化剂中存在较强极性的亲水基团,停止拌和后可快速破乳,与石料表面的黏附性能好;但是,其较强的极性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可拌和时间短,难以满足施工要求。

因此,为了延缓乳化剂极性基团与石料的接触过程,增加可拌和时间,本文对沥青乳化剂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选用含一定空间位阻基团的有机酸与多胺进行环化反应,选择性地在乳化剂分子上连接空间位阻基团,增加极性含氮基团的空间位阻,延缓拌和过程中沥青微粒在石料表面的吸附过程,从而使制备的乳化沥青与石料具有足够的可拌和时间,摊铺后又可以迅速破乳成型,满足慢裂快凝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在装有搅拌器、测温热电偶及回流装置的反应器中,投入计量摩尔比的油酸,与顺酐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五个小时,反应生成三元羧酸,再投入计量摩尔比的三元羧酸、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氨乙基哌嗪,加入一定量携水剂石油醚和催化剂,搅拌,升温回流,在反应温度下进行酰胺化,继续升高温度至反应温度,进行环化反应。反应结束后蒸出溶剂,制得咪唑啉,再以环氧氯丙烷对咪唑啉进行季铵化制得沥青乳化剂。对沥青乳化剂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其中油酸来自于福建、丹东、美国三家,比较差异。(先对三种油酸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如凝固点、酸值、碘值等,在进行实验)

用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有机化合物,这时紫外光中某些波长的光辐射就可以被该化合物的分子所吸收,若将不同波长的吸收光度记录下来,就可获的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将油酸和三乙烯四胺分别溶于乙醇待用,先用乙醇调整反应基线,而后分别测定丹东油酸和三乙烯四胺的紫外谱图,最后测定生成的羧酸酰胺化合物的紫外图谱。

三、文献综述

油酸又称十八烯酸,是一种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子式为C17H33COOH,其结构式为CH3(CH2)7CH=CH(CH2)7COOH。作为天然脂肪酸中最重要的一烯酸,油酸存在于一切天然油脂中,占天然脂肪酸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液体植物油的主要组成部分。常温下,高纯油酸为无色无臭的粘稠状油态液体, 一般工业油酸是黄色的油状液体,放置在空气中逐渐变成棕色,并散发猪油味。油酸不溶于水, 可溶于四氯化碳、醇、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想把疏水性的油制成水溶性油,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向油的分子上引入亲水性基团,如COOH、CONH2、SO3H、NH2、SH等。此外, 在油酸的长链烷基和羧基之间加入极性基团, 不仅能够增加水溶性, 而且可以改善油分子的电离性和提高耐硬水能力;若在同一个分子中嵌入多个附着力强的极性基团, 还会大大改进其防锈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