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及其糖基化衍生物G2对血管性痴呆脉络瘀阻证的药理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8 09:02

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 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

其中,由慢性缺血再灌导致小血管疾病而引起的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SIVD)是非常常见的VaD类型。

本文将探讨SIVD的病因、发病机制、动物模型及治疗药物,为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血管性痴呆[1](VaD是目前继老年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AD)之后,临床发病率排在第二位的认知障碍性疾病。

65岁人群中,每人中每100人有1-4人患此疾病,而在65岁到90岁人群中,每增加5岁患血管性痴呆疾病概率增加一倍[2]。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临床及病理实质改变都不同于阿尔兹海默症、路易小体痴呆或者额颞叶痴呆症的疾病。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3],包括以下几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TR)[4],国际疾病分类(ICD),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和神经科学国际研究协会(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这些诊断标准要求具有三个共同特征:①有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确认的认知功能损害或者痴呆综合征,②有影像学证据的脑卒中病史或其他脑血管疾病表现,③存在认知功能症状与脑血管疾病的短暂相关性。

临床及病理类型的血管性痴呆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腔隙状态混合其他血管认知症状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