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银纳米粒子可视化识别手性苯丙氨酸文献综述

 2023-01-01 08:01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粒度在1-100nm之间的粒子被称为纳米粒子,又称极细微粒。

自1963年U yeda等人用气体冷凝法制备了金纳米粒子以来,半个世纪中,关于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并在制备、性质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贵金属纳米粒子(即Au、Ag等纳米粒子)有着有独一无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由于其具有的一系列独特性质,贵金属纳米粒子在磁、医学、和化学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贵金属纳米粒子具有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当其在分散和聚集的不同状态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学现象。

通常将某些具有手性识别功能有机分子修饰在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可稳定贵金属纳米粒子,并可以与目标手性待测物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金属胶体溶液内的纳米胶体粒子聚合,等离子体共振体系产生相应的光谱和颜色变化。

因此,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甚至肉眼直接对某些化合物进行可视化手性识别或检测。

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主要受金属复杂的介电函数、金属表面边界条件及基体的介电结构影响,宏观表现为受粒子的尺寸、形状及结构影响。

在可见光区,贵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吸收带有很强的吸收,该吸收与纳米颗粒尺寸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随着纳米颗粒尺寸的增大,与等离子体相关的吸收峰将会发生明显的红移,粒子颜色发生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