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思维转化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情境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2023-09-26 02:09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1. 转化思想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很多学者都认为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小学学习中的渗透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小学各个年级都普遍存在的。而且有很多文献还详细的阐述了该怎么样具体利用转化,并把转化思想和例题相结合起来。如在“朱丽萍《例谈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文章中说明可以用三种转化方法进行教学,第一种是在学习知识中运用类比转化,文章中指出,在教学苏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可通过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讲解,即教学的重点变成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第二种是在动手操作中运用联想转化,文章指出,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就可设计如下教案。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片,我们来做折纸游戏。试想一下圆形纸片对折后是什么图形?多折叠几次,大家能发现什么规律?生(齐):将圆形纸片对折,对折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三角形。第三种是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替换转化例如,在解应用题“现有 2 个完全一样的大盒和 5个完全一样的小盒,恰好装满了 100 个球,已知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 8 个,试求每个大盒与小盒分别装几个球?”时,学生难免会被题目中反复出现的大盒与小盒搞混,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数形转化图,将大盒与小盒进行有效替换,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帮助学生打开解题思路。这篇文章结合例子,十分具体的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转化思想,以及阐明了转化思想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以下两篇论文阐述了转化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王生军:《浅谈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中认为“在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重要部分,转化思想的方式也是数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数学思想转化中,我们运用数学例题的方式证明了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文章中笔者试图把转化思想努力地延伸到数学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来。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任何数学事实的理解,数字概念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应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是教学可不可教的,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管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程度如何,都要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在“钱建玲的《渗透数学思想 夯实思维基础——浅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法和除法》、《多边形的面积》课时,阐述了“转化搭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每一个新的内容都与已学过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实现新旧之间的转化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新知识掌握好,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转化拓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转化思想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转化可以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丰富认知,拓展思维的空间。”如在“崔玲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指出:“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常见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应用工具,只有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领会、掌握并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查阅的其他文献来看,已经有大量的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转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大家都谈到了如何在教学中结合转化思想。但是很多是把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起来写成文章或者书籍,然后按照每种思想方法结合小学数学部分教学案例阐述,虽然都提到了转化思想,但是阐述的不够具体。比如在“崔玲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关于转化思想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指出:“转化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说,转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问题乙还原解决复杂的问题甲。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的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解题中,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转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虽然介绍了各种数学思想但都是比较笼统的介绍,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存在的比较广泛,所以在大家的文章中不是具体到每一个转化思想在小学教学案例中的应用。”这一段很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转化思想,介绍了不同事物间如何进行转化,也简单的告诉大家哪些问题可以转化,但在小学数学中需要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例子非常多,所以该作者提出的观念显得比较空洞。

根据查阅的资料看,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往往都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郑志虎、黄时军的《活用“转化”解决问题》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活用转化思想:一、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应用题,可以把复杂的数量间的关系转化成按比例分配问题。在例题“上学期六(1)班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5/3,这学期六(1)班又转来2名女同学,现在六(1)班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上学期六(1)班共有多少名同学?”这题先后出现了两个分率,都是以女生人数为单位“1”,但恰恰是女生的人数发生了变化,让人难以下手。通过转化手段就把男生人数转化成为了单位“1”这样就更好解决问题。作者指出只要有了转化的思想准备,有关此类的应用题多数可以由复杂变简单,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二、对于平面图形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已有解决程序的问题,求得问题的解决。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是如此:先让学生自由探讨,动手测量。可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探讨出正确的方法来。利用小方块铺,会出现缺口,并且缺口不好补;用数方格的方法又会出现缺口不满半格或多于半格,并且这些不满半格或多于半格的数量还不少,不知是否全部可以拼凑成整格或半格的,如果学生记得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采用的手段是切割平移法,沿高切下,旋转可拼成平行四边形;再平移可拼成一个长方形。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底的一半相当于长方形的宽。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它的面积为“面积=底divide;2times;高”。作者指出在这部分内容的探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体现出了它的多样性、优越性,使学生具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情境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各个文章中对情境教育理论的阐述,情境教学方法不仅仅在理论上有明确的阐述,更有具体的理论告知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如在“田慧生,彭小明.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中举出四中操作方法,第一种: 拓宽教育空间 ,追求整体效益,比如学校举行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主题活动、野外教等富有美好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美好情境中使得在学校的教育得到补充。第二种:创设融洽情境 ,营造良好氛围,如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 ,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第三种:利用角色效应 ,强化主体意识。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教育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可以根据情境扮演自己向往的角色,扮演通话角色以及现实中的角色。这种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第四种:着眼实践创新 ,促进全面发展。李吉林认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大致有下列三种:第一 ,实体性现场操作,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 ,面向社会 ;第二,模拟性相似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产生顿悟 ;第三,符号性趣味操作 ,通过情绪的作用, 为符号性操作添“趣” 。情境教学设计由于其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构造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氛围,从而能使教学效果有很大改善,所以得到很多教师、学者的推崇。如在裴娣娜:基于情境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重构中说的 “情境教育思想,将科学与人文统整,实现的是对教育过程人文、艺术的把握,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对工具理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情境教育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渗透在情境教育倡导的发展观和基本命题、情境教育的课程及学习范式的重建以及情境教育研究蕴含的研究范式的变革之中。”又如在“王灿明:情境教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派——评《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说“形真”,又讲究“意远”;既突出“情切”,又强调“理寓其中”。情境教育是在中国本土生长的,但李吉林并不排斥西方先进的教育学说,她十分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并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实现本土化,堪称“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教育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基本上大家对情境教育方法是持肯定态度。

3.根据查阅的资料来看对于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利用创设情境引入。如“苏丽.《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是利用情境引入的,开始时利用动画片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 你们想看吗? 秋天到了,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爬到树叶上,这只小蚂蚁特别爱运动,你看,它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开始运动了。 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多媒体展示)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 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在同学们一边看感兴趣的动画的同时,一边就了初步解到了边线的概念从而引出周长,告知树叶的一周边线就是周长,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周长。其次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入手,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的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和周长从而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边线和周长的理解。最后让通过描出一组图形的一周边线,这时候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就更加明白了,随之老师就总结了周长的定义。通过这种方法上课,让学生很轻松的就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在“刘三荣.《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中,通过学生喜欢的“一笔画”游戏引入。如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1. 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我是怎样画成的?( 一笔画成) 。什么特点? (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通过老师现场动态的演示, 很直观地将边线“围成一周”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既为进一步学习周长提供了服务 ,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剪一剪”活动、因为老师沿着边线可以使图形剪的又快又好,还指名学生找出老师剪图形的起始点渗透“一周”的概念。从直观画面上感知和认识边线, 为认识周长做做必要的准备。随后通过“指一指”初步感受周长,又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引出“周长”概念。通过“计算周长”的环节,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得到强化。这一课使学生在各个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了“周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