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抗凝药的合理使用文献综述

 2022-12-25 12: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问题及目的:产褥期即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段时间,需6~8周,也就是42~56天。孕产妇在产褥期,身体会发生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要比处于非妊娠期时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VTE)。另外,产褥期妇女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少及子宫压迫的增大等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使产褥期妇女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比非妊娠妇女增高。所以处于产褥期的妇女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指南,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来对产褥期抗凝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发现主要问题,然后综合这些情况通过借鉴国外或国内相关指南,来论述产褥期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希望能对抗凝药的合理使用及产褥期预防性治疗VTE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合研究内容,本文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根据本文拟研究的问题,通过医院病历系统观察位于产褥期的患者的病程及医嘱等中有关抗凝药物的信息,从而获得产褥期抗凝药应用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产褥期、血栓栓塞和抗凝药物等相关指南及各种形式文献来提供文献理论支持,从而能正确地、全面地、综合地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3.比较分析法。将通过观察得到的问题与查阅到的指南、文献相对比,分析抗凝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合理之处,并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其合理应用。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血栓性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根据2018年ACOG实践简报:妊娠期血栓栓塞症(No.196)[1],妊娠期和产褥期是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妊娠期或产褥期妇女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是非妊娠期妇女的4~5倍。目前认为这种风险由下肢静脉瘀滞、内皮损伤和妊娠期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多数妊娠中、晚期妇女下肢体浮肿、酸胀等症状明显,这些症状在产褥期表现亦显著。[6]VTE的风险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但最高是在产褥期。产后的相对风险比产前要高出5倍,是非妊娠妇女的21到84倍。分娩后风险可持续6周,产后的前3周达到顶峰。妊娠期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栓史,妊娠期复发率增加3-4倍,15%-25%的妊娠期静脉血栓患者为复发事件。易栓症为第二主要危险因素,20%-50%的妊娠期和产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存在易栓症。2015年RCOG降低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2]则指出产前和产后妇女进行血栓预防的适应证有所不同。产前应用药物预防血栓时,应仔细权衡用药的益处和出血、胎儿并发症的风险。而产后进行抗凝的阈值较低,主要是因为VTE风险升高,而且不再考虑抗凝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胎盘出血、脊髓血肿和胎儿出血)的可能。RCOG(2015)抗凝治疗的指征中,VTE史为妊娠期血栓风险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次要危险因素为易栓症。VTE在妊娠期可表现为孤立的一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血栓脱落移行至肺动脉引起 PE,后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06年有报道孕产妇DVT的发病率为0.052%,PE的发病率为0.003%,孕产妇DVT的死亡率为0.002%。Gherman 等研究[7]显示妊娠及产褥期 VTE 中 DVT 占 85%,且大多发生在产前;而 PE 85%发生在产后,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妊娠及产褥期 DVT 和PE 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和生命。患者如在产前就需要充分的抗凝治疗,通常在产后也需要规范的抗凝治疗。如果产前无复发风险,可予密切关注,不需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有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不论有无发病史,推荐妊娠期及产褥期全程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8]虽然对于非孕人群的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案较成熟,然而对于孕产妇这一特殊人群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不同时期的患者(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其治疗方案需不断调整、完善和总结。纵观抗凝治疗在妇产科应用的循证历程,抗凝治疗已经在妇产科疾病防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制成功,必将会为妇产科抗凝治疗开辟崭新的局面。[4]而近年来,我国妊娠相关VTE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可能的原因包括:与VTE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龄孕妇增加;检查手段如加压超声、CT肺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MRI等的逐渐普及,对VTE的识别和诊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血栓栓塞发病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但是对于临床医师,孕产妇合并血栓形成的管理仍是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3]

以上各种研究都指出产褥期的妇女因其自身特殊的生理状态及一些客观危险因素而处于易发生血栓性疾病的较大的风险之中,而一旦发生这类疾病往往将导致严重后果,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造成危害。临床上,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未重视孕期的监测、预防,往往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对于血栓性疾病应该防重于治。不论在预防还是治疗这类疾病中,抗凝药物的应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治疗之一,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不容小觑。另外,随着现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型抗凝药物也越来越多,新型药物的出现必然会有利于抗凝治疗的发展,但对于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对于产褥期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缺乏系统性总结性的综述在这种新形势且下,选用什么抗凝药物,如何应用抗凝药物,怎样发挥药物的最大治疗效果、减小不良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目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