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6 02:07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1. 引言

现代人对于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又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及社会生活。民俗旅游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开发会导致民俗旅游资源的衰退甚至是消失。因此有必要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分析。苏州,这座积淀了两千多年古老文化的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民俗。现如今的苏州,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但是其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重视,以及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甚少,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

  1. 国外民俗旅游研究概况

国外对民俗的研究最早起源19世纪的欧洲大陆,那时的民俗被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研究的。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将撒克逊语中的“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二为一,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Folklore”(民众知识)。1878年创办的《民俗学刊》是第一本民俗学刊,正因为这个学刊的创办,使得“Folklore”一词逐步被国际上所使用和认可。随着民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都恩威民俗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而是应该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研究[1]

民俗旅游在国外其实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于民俗旅游也是随处可见。但是国外至目前为止仍旧没有专门针对民俗旅游的著作,大多数的著作对于民俗旅游都仅仅只是涉及,很少有深入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方面,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经济学特征。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形式:1.民俗旅游和文化融为一体。国外学者对民俗旅游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文化旅游方面,如彼得福特(Pitchford ,1995)研究了威尔士(Wales)民俗旅游和民族主义的关系[2];米迪尔(Median,2003)从人类学角度论述了有着玛雅文化存遗的伯兹城(Belize)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商品对传统旅游者旅游经历的影响[3]。而且并未对“民俗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2.民间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在欧美各国非常受到重视。对遗迹旅游相关的保护方面,国外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如赫伯特(Herbert,1996)以法国三个小镇为例说明了遗址遗迹旅游地对有辨别能力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游客不仅包括大众旅游者,还包括专项游客,游客对此类旅游地的感知和期望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促进因子[4]。3.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形式。4.博物馆旅游在民俗旅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5.热衷于主题公园展示民俗文化主题。6.以、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为主线的民俗文化旅游。7.人造民俗景点数量不多,在旅游景点中不占主要地位[5]

  1.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概况

国内民俗旅游是被当作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始于80年代末,并对民俗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如1988年,陆景川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貌、民间歌舞hellip;hellip;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和欣赏对象[6];1997年邓永进等人这样提出,所谓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以人们以欣赏、了解、领、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7];2011年,徐永霞、陈道山在所著的《中国民俗旅游》中,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和消费对象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8]

任向娜将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9]: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9年的起步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重视,开始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但是仍旧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解决基础设施方面,旅游的形式也是更多地以观光为主。

第二阶段是:1990年-1995年的快发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民俗旅游开始普遍,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加快了步伐。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后民俗文化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推出了多种民俗旅游线路如:南国风景窗、西南民族风情、江南水乡风物集锦、大漠丝路情怀、中原民俗画廊、北方民俗风情等。

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的深化成熟及多元素发展阶段,黄亮等人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得知,从这一时期开始,民俗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多样化;空间地域的移植如,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登;旅游形式上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10]。现在不仅仅是局限于参观浏览,更是注重过程的参与,这才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当地的风俗文化。

根据上面的民俗旅游发展历程,将关于民俗旅游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相关汇总:1990年,刘丽娜的《民俗学与民俗旅游》一书中首先解开了民俗学与旅游关系的面纱。1997年,邓永进等人编著的《民俗风情旅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民俗旅游学科建设的书籍。1997年,巴兆祥主编的《中国民俗旅游》系统的对民俗的定义、民俗的开发模式做了全面的讨论。2001年,吴忠军在《民俗文化与旅游》一书中,以龙胜和广西民俗文化为例,对民俗旅游的开发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化模式及开发的基本原则。2006 年,邱扶东编著的《民俗旅游学》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产业背景下,旅游从业者和研究者对民俗旅游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结民俗旅游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为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008 年,麻益兵主编的《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一书中从旅游表达的角度介绍民俗文化,而不局限于对现代民俗形式的简单搬用,强调以旅游的形式在有限的时空载体中展示最为广泛、深刻、具体的民俗内涵。2011 年,徐永霞、陈道山主编的《中国民俗旅游》中,对中国的民俗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对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