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服务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0 11: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本文涉及的文化休闲研究方兴未艾,主要的研究内容都属于一专门的休闲学范畴。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的诞生是以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他的研究主要以经济学视角分析休闲和消费的关系,但很快休闲学就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人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涵盖了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成为一个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学科[4]。上世纪后半叶,北美和西欧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这都使得休闲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各国政府也积极投身城市休闲的公益服务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经济和休闲服务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特别是在政府对休闲服务的规划管理方面。耶鲁大学的学者德莱佛在《休闲的益效》中将广义系统论的理论视角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并从休闲系统最终带来的益处着眼对设施等进行规划[5]。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对于休闲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休的研究甚多,这些都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实行了五日工作制和五一、十一等长假,使我们的休闲时间占到了几乎三分之一。实际上,不仅是休闲时间变长了,休闲人群和休闲需求都在同步地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促使国内休闲研究日益丰富。从中国知网的论文数量来看,近几年来,每年涉及休闲的学术论文数量几乎相当于2004年之前的全部论文之和,可见各领域学者对于休闲的重视。在这样数量巨大的研究中,由于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以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城市休闲环境的论文很难做到全面具休,目前只有张普成(2008)、吕宁(2009)、肖亮(2010)的博士、硕士论文中主要涉及到了这方面。张普成在硕士论文中较早使用城市休闲系统的概念,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6]。吕宁在博士论文中从城市休闲指数这一评价系统出发阐述了城市休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要素,进一步扩展了城市休闲系统的内涵[7]。肖亮的博士论文则集中阐释了城市休闲系统的内涵,并以武汉市为例考察了城市休闲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8]。这些工作都对城市休闲系统进行了有益探索,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环境。

图书馆学者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功能相对于图书馆的其他功能论述较少,而将公共图书馆放在整个城市休闲大环境下做研究的论文则更少了。国内多数图书馆学教科书论及图书馆社会职能一般主要列举的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及学术交流等,而文化休闲职能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功能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为这个观念,现在的国内研究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图书馆在社会休闲中的价值和图书馆自身休闲功能的开发方面的论述和研究成果很少。在知网上用“公共图书馆”和“休闲”作为关键词来搜索,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每年只有一到两篇主要讨论这个问题。这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希望图书馆学界能够重新看待休闲功能的价值这个点上。对于图书馆与休闲活动的关系、休闲功能和图书馆其他功能的相互作用、图书馆推出休闲服务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切实可行的图书馆休闲功能服务等方面都鲜有触及。

关于国内图书馆具有文化休闲功能的大讨论。虽然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图书走向大众是未来的趋势,图书界应当在文化休闲产业中开辟市场,满足社会需求。不过该报告在我国图书界引起了一番大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赞成者认为,图书馆走向公众、贴近百姓是大势所趋,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文化的专门事业机构,本身就肩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可利用图书资源服务的责任,其各项服务中应该包括“休闲”服务。尽管当前受条件所限功能发挥不充分,但从发展趋势看,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会与时俱进、与日俱增。反对者则认为,图书馆提供的是以官方文件为主,可能略显枯燥无味的开放图书和馆藏资料,很难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图书利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非所谓休闲,而且体制上的设计,表明图书馆更多肩负政府职能。杜娟在《浅议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休闲服务》一文中对此次大讨论也有过涉及,在讨论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从我国图书的发展历史、图书本身的特性以及社会现实的需求三方面论证了图书馆具有文化休闲功能[9]。

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理论研究。宋卫,王晓健在《试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一文中指出,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民众文化需求的扩大,其潜力大有可挖。黄霄羽认为,图书的休闲利用是图书利用社会化、服务大众的突出特点,作者并通过英美等西方国家图书馆的建设现状,加以实证说明[10]。曹国凤结合行为学理论,从休闲利用的行为动机、项目需求、行为方式和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文化休闲利用的特点和规律[11]。冯贞翔发表《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休闲》认为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图书信息是在市场中发挥的文化休闲功能的“特殊”的商品[12]。刘东斌、吴雁平则从“普遍利用”与“休闲利用”入手,着重对二者的特征进行比较,提出两者是互相关联,并行不悖的,进而认为只有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图书馆与社会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作用的最大化[13]。王予典从时代背景、公众历史兴趣逐渐浓厚的主观需求,以及电子文件发展的技术支撑等方面,表明图书馆为民众提供休闲利用的时机已然成熟[14]。黄冠男.则对中美两国的图书馆文化休闲建设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每年有数百万民众参观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门可罗雀”,民众利用少之又少,说明国内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建设正当其时[15]。杨春丽在《休闲娱乐门户”网站免费文学电子图书资源的利用》中,认为在休闲社会中,发挥文化的休闲作用是大势所趋,图书馆应当改变传统“衙门”思路,开门建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人性化的服务,迎接休闲时代的来临,为图书的休闲利用提供更好的周边环境[16]。

关于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实现形式研究方面,研究者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谋划对策建议,希望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王存孝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建设“超市”式图书馆,以其全方位的开放、丰富的品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对图书知识进行消费[17]。程相娟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从性质认识、收集渠道、法制规范、公众需求等方面为公共图书馆开展休闲服务提出建议[18]。都金萍认为在网络时代下,图书馆应该通过互动化的交流、大众化的选题、通俗化的内容吸引民众参与休闲[19]。何健红从图书馆、博物馆特性入手,建议在资源互相、通力合作中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20]。此外,程川,周凤飞,张春草结合英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个别城市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利用现状,展开建设措施论述[21]。

参考文献

[1]손승혜. How women are represented in the lsquo;New Worldrsquo; created by technology: Changing portrayal of gender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advertisements. 2019, 34(4):5-5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