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闲置公共空间文旅化利用——基于多案例的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25 06:0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闲置公共空间文旅化利用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

摘要:乡村闲置公共空间的再生利用对于激活村庄活力、盘活农民“隐形”土地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案例的视角,通过梳理乡村闲置公共空间的再生利用进行研究,提出整合全域资源,分类闲置空间;突显多元主题,强化特色发展;完善功能业态,构建运营模式的实践策略,最大限度挖掘乡村闲置公共空间的再生潜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闲置公共空间;文旅化利用;案例

一、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因能够方便的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空间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闲置公共空间需要得到充分利用,这要求对原始乡村闲置空间进行利用。与此同时,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乡村的发展则会受到阻碍。因此,该如何利用乡村闲置公共空间来开发旅游,是关系到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的方法,分析不同乡村地区对于闲置空间的利用情况,提出基于乡村闲置空间开发旅游的优化建议及对策。

  1. 国外文献综述
  2.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公共空间的概念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人之境况》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学概念,亦称为“公共领域”,并且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但总体影响不大。直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哈贝马斯编撰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问世,掀起了公共领域的讨论热潮。在书中,哈贝马斯跳出了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框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公共领域”对概念有了全新的界定,并进一步提出了除“政治公共领域”外的“文学公共领域”和“代表型公共领域”等,丰富和完善了公共领域理论。

国外“公共空间”研究从空间物质形态到空间存在的人文价值,从“实体空间”到“抽象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公共空间界定。Nadai(2000)指出,政治学、社会学所研究的公共领域强调抽象的、有自由话语权的场所,而城市规划学科所研究的公共空间,则是指实体的物质空间。虽然随着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公共空间”的概念不断丰富,但应抓住西方“公共领域”的核心含义,保留非物质的抽象要素,如体育运动、集会讨论、文化休闲等集体活动、和社区、社会团体、学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同时应该利用实体公共空间的设计引导人们的行为,提升广场、绿地、步行街等空间的优化。为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了公共空间的理论体系。但是,国外既有公共空间研究涉及设计学领域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更加偏向于室外空间,对于室内公共空间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短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