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イーリアス』と『平家物語』との悲劇的なものの比較―ヘクトルと平敦盛の死を例として文献综述

 2023-08-21 04:08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伊利亚特》作为《荷马史诗》中的一部,描述了诸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等在特洛伊战争中受神意和命运玩弄的英雄形象。无独有偶,在东方,作为“军记物语”的《平家物语》也刻画了像源义经、平教经、平敦盛这样的悲剧人物形象。我认为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乃是有可行性与重要性的。

可行性:两部作品都是描写战争的战记文学,除此之外,作者又都系生平神秘的说唱诗人,都具有史诗的性质。同时,作品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也大多不得善终,具有一定“悲情英雄”的色彩。除此之外,希腊的地理情况与日本颇为相似,多山的岛屿和半岛构成,同时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处,地震也较为频繁。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古代希腊人同日本人类似,也具有某种“悲观”的性格。荷马曾有言:“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出生,其次就是快速踏入哈德斯的冥界大门”。或于正是由于这样的悲观性格,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人才会如此热爱悲剧这一艺术形式吧。

重要性:目前在国内,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数量相当可观,成果也颇为丰硕。不过将西方文学与日本文学进行的比较研究尚为匮乏。然而要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不能仅仅停留在中日文学的比较,这样我们只能看到日本文学在东亚文学中的独特性。而只有将日本文学放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阈下进行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学在世界中的定位。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1. 古希腊悲剧和日本悲剧的“悲剧性”在于何处?《伊利亚特》和《平家物语》作为非悲剧形式的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那种“悲剧性”的?
  2. 《伊利亚特》和《平家物语》的悲剧性如何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悲剧理论?并且这种“悲剧性”有何美感?
  3. 《伊利亚特》中的“神谕”“预言”和《平家物语》中的“兆”的异同对比。
  4. 《伊利亚特》中英雄的“责任”与《平家物语》中的熊谷直实对峙平敦盛时“义理人情”之异同对比。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希腊悲剧的内核及其艺术性在何处?让我们先来看几部希腊悲剧的代表作。埃斯库罗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纵有预知命运的能力,他仍然选择为人类盗取天火并承担了被钉在高加索山上受折磨的命运,他的另一部悲剧《阿伽门农》则讲述了阿伽门农由于祖先受到神的诅咒从而整个家族不断地重蹈血亲仇杀的覆辙。而希腊悲剧的巅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则是主人公不断地奋力与命运抗争最后被命运打败的故事。于是我们会发现,古希腊悲剧似乎逃不开“命运”这一主线。同样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也一开始就背负了注定要战死沙场的命运。

可是希腊悲剧的艺术性也正在乎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艺术性在于使人“在怜悯与恐惧中达到lsquo;卡塔西斯rsquo;”的效果(《诗学》)。而尼采却对这样的观点颇具微词他认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己在两种沮丧的情绪即恐惧和怜悯中找到了悲剧情绪”。(《强力意志》)。而后海德格尔在《尼采》一书中是这样诠释的:“悲剧性本身的确包含着恐惧,但它不是作为激发恐惧的东西,可以使人通过向lsquo;听天由命rsquo;的逃遁、通过对虚无的渴望来逃避恐惧......伟大和崇高与深度和恐惧是共属一体的;一方越是原始地被要求,另一方就越可靠地被获得。”也就正如尼采所说的“同时直面人类最大的痛苦和人类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这也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命题不谋而合。

而反观日本,悲剧的典型则是近世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所创作的“世话物”,例如《曾根崎心中》、《死情天网岛》。讲述的都是男子与青楼女子不被世人认可的恋情,并且主人公往往会选择自我毁灭来消解这“义理人情”之矛盾。尤以《死情天网岛》中,主人公治兵卫对其妻子阿赞和情人小春皆有“人情”,阿赞出于善良亦对小春有怜悯之“人情”。最终治兵卫与小春双双出家,并选择在河之两岸自尽亦是不负自己对阿赞之“义理”。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一书中说近松之作品旨在“强调作为外部约束力的义理,将其与人情相对立,从而描写人们不情愿地服从义理的悲伤”。虽然这种江户时代的“町人悲剧”与《平家物语》在题材上的出入较大,可在《平家物语》中,《敦盛最期》这一章中熊谷直实在面对杀于不杀平敦盛这一抉择时,也是陷入了“义理人情”之维谷。这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不谋而合,他认为“更为可取”的悲剧乃是“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物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下,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却互相为对方制造灾难,同时还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不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除此之外,在日本悲剧中的人物的毁灭时,我们很难不联想到所谓“物哀”的精神。源了圆写道:“所谓人情,不是只谈恋情,而是写出男女常怀的叹息、无常的心苦、世人皆有的迷惘,对这些情绪不是加以嘲弄,而是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感知其哀,这才称得上是真正了解人情的人,若以此心阅读,就不会说拙作无可取之处了。”(《义理与人情》)

  1. 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415
  2. 马丁.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289-295
  3.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350-352
  4. 源了圓.義理と人情——日本的心情の一考察 [M]. 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346-349
  5. 浅田善二郎.近松世話物小考[J].人文学報,2014,34-37
  6. 重友毅.近松の研究 [M].東京:文理書院,1994
  7. 程星.关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1986,(3):90-94
  8. 市古定次訳.平家物語[M].東京:小学館,2017
  9. 勾艳军.日本“物哀”审美的近世色彩:义理与人情的博弈[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4):84-87
  10. 苅田敏夫.近松世話物の世界 [M].東京:真珠書院,2009
  11. 荷马.陈中梅译.伊利亚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12. 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13. 徐萍.延庆本《平家物语》中的“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3)
  14. 杨志鹏.扼住命运喉咙的特殊文化——希腊悲剧[J].艺术品鉴,2018,(21):101-102
  15. 郝春鹏.命运与神意——《伊利亚特》的两个问题及其交织下的功名[J].基督教学术,2017,(2):1-15
  16. 刘霞波.日本净琉璃艺术世界中的悲剧情怀——以近松门左卫门的《曾根崎心中》为代表[J].北方文学:下,2016,(10):133-134
  17. 堤田泰成.ショーペンハウアーの悲劇論と人間理解:ヘーゲルの悲劇論を対照として[J].上智哲学誌,2013
  18. 湯浅弘.ニーチェとディオニュソス的なもの[J].川村学園女子大学研究紀要,2011,(22):225-23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