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14 08:07

文献综述

2002年推出的“汉语桥”比赛是我国制定的汉文化推广策略之一。迄今为止,“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己成功举办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参赛选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当前对外汉语汉语教学成果的最好反映。关于“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其对汉语教学的借鉴意义,对比赛命題工作的建议和其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方面的意义这几个方面。王伟鑫(2016)以传播学理论为研宄基础,主要研究第1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对实践活动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提出建议。王大海(2013)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角度对“汉语桥”节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总结,对比赛环节设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该节目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笔者发现,在关于“汉语桥”比赛的众多研究中,针对“汉语桥”比赛选手修辞格使用情况的研究至今并未涉及,因此,对于“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选手使用修辞格情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另外,笔者也借鉴了也有很多学者对赛况的分析,以此为思路,总结第十六届汉语桥比赛中修辞格的使用情况,不仅总结了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类型,发现其遇到的困难,还能提供对外汉语教师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策略。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作文本文考试的答卷语料库,里面汇集了1992-2005年,来自各个国家的考生的作文。共计424万字。

笔者将“汉语桥”比赛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为重要语料来源,再结合现有的修辞格理论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给出策略。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修辞学理论,另一部分是偏误分析理论。其中,修辞学理论分为了修辞学在国内的发展、广义修辞学与侠义修辞学的发展以及修辞格的发展。偏误分析理论主要回顾了偏误的定义以及偏误分析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周易.乾.文言》中就有“修辞立其成,所以居业也”的说法。也就是说,修辞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而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涵盖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两个系统修辞学的著作是陈望道在1932年4月出版的《修辞学发凡》。1905 年,第一部现代汉语修辞学著作 《修词学教科书》出版。作者汤振常认为修辞学是 “教人能用适当之言语,以表白思想感情之学科”。从陈望道 ( 1932) 《修辞学发凡》到张弓 ( 1963) 《现代汉语修辞学》,再到王希杰 ( 1996) 《修辞学通论》,贯穿了整个 20 世纪。“五四”过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现代汉语修辞学也逐渐发展起来。1919年到1937年,是现代汉语修辞学从建立到繁荣的阶段,直至1949立国之前,现代汉语修辞学都尚未确立。《修辞学纲要》(1997)中指出,陈望道1932年发表的《修辞学发凡》,把修辞从少数文人的书面雕琢圈子中解放出来,提到力求lsquo;达意传情能够适切rsquo;所作的lsquo;调整语辞rsquo;高度来认识。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今语文的修辞学专著。

在汉语修辞研究中,关于 “狭义”和 “广义”的内涵先后有着不同的论述。胡怀琛在 《修辞方法》中罗列了三种修辞观: 1凡是作文都是修辞; 2只有写出点文学意味的作文才是修辞; 3对作文方法进行练习就是修辞。他认为 1、3 是广义的,2 是狭义的。狭义修辞学作为一种研究类型盛行于整个 20 世纪汉语修辞学界。曹德和刘颖 (2010)修辞学分为常域修辞学和广域修辞学两大流派,前者是以陈望道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后者是以西方修辞论为基础的学术流派。从20世纪到30、40年代,新旧两派修辞论争论不止,新派以王易、陈介白、唐钺为代表,旧派修辞论以杨奠、杨树达、张文治和汪震为代表。随着中西修辞学的不断思想碰撞,汉语修辞学越来越受到不同学术群体的关注。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被视为 “从狭义修辞到广义修辞”成功转型的标志。

汉语的修辞使用中,不可忽视语用语境。语境,指说话的情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时间地点的转换、听读对象的不同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都是构成语境的因素。《语言运用新论》(1991)中提出,语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语言运用方面,还表现在语言结构本身。语境不仅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还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用一次源于拉丁语pragma-,指行动,行为。人类的谈话本来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语用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1988)中解释为,研究在一定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徐鹏(2007)语用学是对语言运用中的具体意义的研究语用学与修辞学都是关于言语的艺术,语用主要是从口头交际来研究语言使用情况及深层规律,语境作为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也应当受到重视;而修辞则更具服务性质,实用性规范性较强。修辞学与语用学两个学科相对独立,但其实在许多方面都有相同点,都以语言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语用者的修辞意识想要提升,必然要通过强化语境与语用契合能力,在实际交际中,根据交际意图与语境顺利传达意图。许多学者提出将两个学科结合进行研究,相互借鉴,互相促进发展。姚晓东(2016)将语用学与修辞学的交叉点称为语境化,将语境化能力界定为: 基于交际目的与特定受众,说话人征用符号资源进行语境建构,为后续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造势铺垫,进而促进交际意图的实现的能力。

偏误分析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阶段,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开始进入偏误分析理论研究领域。同年,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刘新丽、周翠琳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系的过程中的错误分析》将语言学习过程划分为前规律性阶段、规律性阶段和后规律性阶段。以历史动态的角度阐述偏误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偏重于偏误分析理论的运用实践。第一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寻找规律与策略。20世纪90年代后,留学生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偏误分析文章涌现,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突破口。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也帮助研究者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增加了结论的科学性。第三阶段为繁盛阶段。这个阶段偏误分析理论开始出现创新。二十世纪末,十余年的偏误分析理论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达到七百余篇,对外汉语研究热潮迅速增长,到2018年,全球一亿学习者,给对外汉语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契机。

总而言之,查阅这些文献对我论文的撰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获益匪浅。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修辞格也必定会作为一个更为详细的课题加以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局限在修辞格理论,更要站在现实的角度,结合留学生实际运用出现的困难去分析和理解,使其更好地发挥修辞格应有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