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A的横店圆明新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1 04:08

横店圆明新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领悟,而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往往希望有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在旅游体验的研究上,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通过对CNKI中引用的旅游期刊所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整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与比较分析,得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得出了我国的旅游体验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体验;体验质量

一、文献综述

前言:体验经济作为服务经济的延伸,重视的是消费过程中顾客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性满足。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下更是要把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旅游体验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中,调整与改变心理状态的过程。对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即包含娱乐成分,也有求知的成分[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体验研究逐渐成为国外旅游学界的重点课题,20世纪90代末,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益兴起。而旅游体验的质量是旅游体验的根本性问题,低质量的旅游体验即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愉悦,同时也不利于旅游体验生产者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于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旅游体验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国外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布斯汀作为旅游体验研究的开先河者,用历史学的思维审视现代社会,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大众旅游那种做作的、刻板的体验。在他看来,那些旧式旅游者的出游才是出于追寻真实体验的目的,而现代人生活在“虚幻”和“假象”之中,大众旅游者实际上是在大量的虚假事件中开展旅游活动。特纳和艾什也都认为,旅游作为偏离常态的行为,是一种时代的病症。与之相反,麦克奈尔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旅游体验的研究,考虑到旅游者在动机、行为和体验上可能存在的差别,对布斯汀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困窘的一种积极回应,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是出于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真实性的追求代表了人类普遍的对于神圣的关心,并在目的地的“后台”找到了“真实性”[16]。麦克奈尔的观点在丰富了旅游体验这一概念的同时,也为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恩作为一名旅游社会学家,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旅游体验的过程。他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个人与各种“中心”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的意义来自个人的世界观,取决于个人是否依附于某个“中心”[15]。科恩在1979年发表的《旅游体验的现象学》一文中,集中讨论了旅游体验方式的问题,提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与多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个人的世界观以及个人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情况最终决定着体验的效果。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他们所感兴趣的各种新异的文化景观、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都具有不同的意义,他将对这些意义的分析作为现象学分类的基点。为此,科恩将旅游体验划分为5种类型:娱乐的方式、转移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实验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这样的分析方式注重了旅游者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打破了布斯汀对旅游者统一形象的描述,是旅游体验研究进入后现代时期的标志。

在后现代时期,厄里受到福柯的“凝视”理论的启发,提出了旅游体验是一种凝视的主张。而凝视形成也会受到旅游开展的形式、大众传播的媒介、主流文化的内涵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他指出旅游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他者”相遇中建构出来的,游客出于自我的兴趣与心中的好奇而凝视旅游目的地,从中表达出游客对于目的地的欣赏方式,包括集体的、环境的和人类学的,等等。由此,在对旅游体验进行解读时旅游凝视为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