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pair and Hope in Waiting for Godot文献综述

 2022-08-03 11:08

附页:

文献综述

1. 前言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是一部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白也全是语无伦次的一部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人物—埃斯特拉贡身上表现的悲观,绝望;人物关系之间的荒诞以及等待的日复一日来表现其绝望荒诞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另一个人物—弗拉基米尔,以及戏剧中表现出的不可忽视的同伴力量以及坚持等待下蕴含的希望来揭示该戏剧的另一个主题—希望。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等待戈多》问世,解读该戏剧的学者数不胜数。路易斯·戈登(Lois Gordon)研究了贝克特及这部作品,他表达了自己对萨特等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主义或许是对的,但他们的语言太哲学了。他研究的重点是贝克特戏剧中的“形式”。舆论对该戏剧的评论可分为两大派。一派把其主题界定为高度悲观主义的。具体说来,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认为写的是人类处境的尴尬和等待的痛苦与无奈。二是认为写的是人的卑下、颓败和孤独无助。三是认为写的是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可知,命运的不可捉摸。四是认为它写的是苦死了等待的人,戈多就是不会来!马丁·埃斯林(Martin Esslin,67)认为此剧的主题“不是戈多而是等待,是等待这一行为所具有的人的状况的本质性的和特征性的方面。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我们总是在等待着什么,而戈多只是代表着我们所等待的对象而已。”这一对象可以是事件、事物、人和死亡等,颇能给人以启迪。还有一派认为贝克特高度的悲观主义后面是光明。美国还有著名文艺评论家认为其有益之处在于它的毫不动情从他对绝望的准确描写里,人们会得到对于虚无的更为清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这一片靠不住的原野上纵横驰骋。推向极端的悲观主义必然会产生高雅和美。 瑞典皇家学院1969 年度授给贝克特的获奖评语,评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 也为这个结论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在贝克特诞辰100 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贝克特肖像》一书的作者詹姆斯·诺尔森(James·Knowlson,37)指出:“认为贝克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痛苦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是如此,作品也如此的,是一种最常见的误解。这种误解源于对贝克特作品的误解,同时也源于对贝克特个人的复杂性格缺乏了解。”

2.2 国内研究现状

《等待戈多》是伴随着荒诞派戏剧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它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的批判式的介绍。《前线》刊发了一篇题为“戏剧艺术的堕落——谈法国lsquo;反戏剧派rsquo;”的文章,对法国“反戏剧派”四个主要成员进行点评,认为贝克特写的戏有的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并且文章概括了四个作家的三个共同特色:违反传统的戏剧形式、手法和观点上的荒诞、悲观主义。《世界知识》又发表了“西方世界的lsquo;先锋派rsquo;文艺”,对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先锋派”文艺做了这样的结论,认为先锋派文艺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没落腐朽,也践踏了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准则。施咸荣先生翻译了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这部作品正式传入我国。第二个大的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研究。对荒诞派戏剧评介最早、最充分的一篇文章是朱虹在《荒诞派戏剧》前言中论述了《等待戈多》与荒诞的含义、贝克特与荒诞的生存状态,直到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出发点和艺术特点等等。冯汉津分析了尤奈斯库和贝克特的作品,概括出二者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从整体上把握荒诞剧作的主要意义的观点。后来还有关于探究荒诞派戏剧及其表现手法等研究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是第三个阶段,研究者们开始纷纷著书立说,阐释各自的见解。主要的著作有吴岳添的《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廖星桥的《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法国现当代文学论》,张容的《当代法国文学史纲》以及张泽乾等人编写的《20世纪法国文学史》等,都有专门对荒诞派戏剧的理论基础、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和作家作品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除了著作,还有些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如李赐林探究人类生存奥秘或舒笑梅探究其诗化、对称、荒诞的语言特征,以及黄一璜对《等待戈多》与《车站》的比较,探讨了中外戏剧变形手法表面上的近似和本质上的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