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文献综述

 2022-09-04 09:09

郁达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郁达夫更集中、更深刻的关注底层人的生活和个体的自我意识,并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越轨的语言和自叙式的形式来呈现他的死亡意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在较少的关于郁达夫死亡意识研究中,仅仅涉及到了作品中的死亡现象描写、死亡描写的原因、死亡的方式及死亡意识的文化价值,并没有深入挖掘死亡的形态及死亡价值。因此,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深入研究对丰富郁达夫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意义。对于研究者来说,努力挖掘郁达夫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探寻他的死亡意识的本质,对研究郁达夫来说还是一个长远的任务。

关键词:郁达夫; 死亡题材; 死亡意识;研究价值

一、文献综述

死亡意识的书写,是许多作家一直探索的领域,但每个作家由于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同,展现出来的死亡意识也各不相同。同样是描写死亡意识,郁达夫更集中、更深刻的关注底层人的生活和个体的自我意识,并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越轨的语言和自叙式的形式来呈现他的死亡意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那么笔者就来具体总结下目前关于郁达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相关研究。

  1. 古今文学中死亡意识的研究

“死亡意识”指的是人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思想。而文学家凭借敏感的内心,在这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展示。古今中外人们对文学中死亡意识都有很深入研究。殷国明在其书中提到“艺术的起源不仅联结着一个阳光普照的白天,而且深深扎根于无边无际的黑夜—死亡”“艺术的真正的诞生地是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艺术。”[[1]]鲁迅先生也曾说:“死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2]]文学一旦与死亡相关,就会爆发出一种神奇的影响力。如中国文学悲剧巅峰之作《红楼梦》,仅仅从曹雪芹先生“泪尽而逝”却没能完成这部巨作,我们就能想象到作者所倾注的“死亡意识”的巨大力量。再如日本川端康成闻名于世的《雪国》,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雪国》中对死亡之看法:“有些飞蛾,看起来老是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hellip;hellip;岛村把它们拿到手上,心想lsquo;为什么会长得这样美呢?rsquo;”[[3]]在作者心中极致的美就是死亡之美,美如夏花。所以从中外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死亡带来的震撼。

(二)郁达夫小说中死亡题材研究

在对郁达夫小说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涉及到了他的死亡题材作品。他们大多分析了郁达夫偏爱死亡题材的原因。大多研究者认为其偏爱死亡题材的原因是:首先来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其次是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感伤小说的影响;最后,追求忧郁、感伤,注重悲剧效果的审美情趣是其根本原因,如李惠《论郁达夫对死亡题材的偏爱》。另还有研究者认为郁达夫是想回归“自然”,如徐安辉《郁达夫小说“情爱”与“死亡”释读》中认为郁达夫小说作品中之所以创作那么多死亡现象,主要原因是要回归母体,也就是原始自由状态,他认为“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郁达夫小说主人公心灵变迁的基本轨迹,便是由生的苦难,进而寻求爱的拯救,再到投身大自然,最后以死亡作为解脱人生苦难的归宿。这是其小说中常出现的生活和心灵的四部曲。追求死亡,在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中,仍然表现了对生存环境的厌倦,对重获安全、幸福、温暖的渴望。在潜意识层面上则是作家返回母体(自然)意识的隐秘心理的文本投射,体现了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处于病态生存环境中的生命个体,要求“返回原始”的共同心理趋向。”[[4]]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痛苦,更突出地体现出人类在生存困境中的痛苦,具有浓郁的人生思辨色彩。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无法解决,孤独难以根除,自身生存的人生意义就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精神和人格意义上的自觉和反思,表现出对现存价值体系完全否定的情感态度。郁达夫由“出生创伤”而强化了的“恋母情结”,使其不自觉(无意识)地从母亲那里寻求避难之所,即回到母体娘胎中去。”这种回归意识,既是对生于其中的社会的反叛,以死亡意识反衬出生存的渴望,更是对人类最美好的生存环境的期待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郁达夫小说实现了人的本体性观照与回归,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有着超越历史时空的深远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