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感缺失下的救赎危机——论苏童《黄雀记》中柳生形象的文化内涵文献综述

 2023-11-25 09:11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雀记》是先锋作家苏童的新作,也是“香椿街”系列的回归之作,曾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保润、柳生和仙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悲剧结尾,塑造了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涉及罪与罚及自我救赎。在这场人生悲剧中,柳生扮演着施害者、救赎者和受害者的多重角色,柳生形象集中体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内涵意蕴,支撑起主题的重心。目前针对柳生形象的个人研究并且独立成篇的研究成果为零,关于柳生形象的分析多散落在主题研究等篇章里。关于柳生形象的分析,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柳生是《黄雀记》的核心人物,是支撑罪与罚及自我救赎这一主题的重心。梁新军在《“丢魂”时代下的呐喊——黄雀记的文学价值与当代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16,01)中指出:“在整篇故事中,柳生可谓一个核心的主角(保润由于坐牢在“柳生的秋天”一章中几乎未正面出现过)。他不仅在全部三章故事中都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他的在故事前后中的性格变化也是极富于深意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即使将这一人物形象置于苏童小说的全部人物画廊中,其鲜明独特的个性也很难被遮蔽。”

第二,柳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和资本规则的主动适应者。徐勇在《以象征的方式重新介入现实——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14,02)中指出:“柳生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张大立在《苏童小说黄雀记中的人物与时代隐喻》(《文学教育》2016,08)指出:“保润的悲剧就在于作为时代中间物的他,既没有祖父心中的道德戒律,又不像柳生那样懂得适应与利用新时代的资本规则hellip;hellip;因为不向资本时代妥协,他才会被柳生利用资本的力量栽赃陷害。

第三,柳生是一个救赎失败者。正处青壮年的柳生却步入人生的“秋天”,苏童在《我写黄雀记》中认为:“他也是一个企图还债的人,在他认为他已经还清债务的时候,保润给了他一刀,所以他的命运也是最震撼的。所有的幸运都是侥幸者的幸运,命运给的好处需要偿还。”

其中关于柳生性格的成长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徐勇在《以象征的方式重新介入现实——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14,02)表达观点为:“苏童用娴熟的震惊化手法展现了柳生性格的动态生成的复杂图景”,并且经历过三次性格“突现”。而丁文在《被中止的成长背后——读苏童的黄雀记》(《扬子江评论》2014,06)指出:“从柳生的出场到最后,我们看到的都是油滑而又小心翼翼的柳生,而这只体现为人格的面具。”柳生虽然“夹着尾巴做人”长达十余年,却没有如己所愿变成一个“好人”:他骨子里的庸俗市侩思想一直未曾改变。

柳生身上可供挖掘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柳生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抵挡不了良心的谴责,他在罪孽与救赎之间的徘徊与迷茫,令人深思。因而,本课题将从罪感文化缺失的角度,对柳生形象的文化内涵展开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加深对柳生形象的理解,解读柳生形象的文化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