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183;巴特“神话学“视角下的户外真人秀分析文献综述

 2022-09-01 10:09

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

户外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变形计》、《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向往的生活》、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因其节目内容与形式新奇多样、话题互动性强等特色,在近几年不断走红火爆。以《变形记》为例,它是湖南卫视的一款户外综艺节目,自2006年开播到现在已经有十三期。按照官方宣传,《变形计》秉承“换位思考”这一思维理念,挑选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在短期时间内体验对方的生活,并由节目组拍摄记录这些主人公的“变形”生活。自节目播出之后,在收视率高涨的同时,社会上批评与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出现。

(二)相关研究综述

对《变形计》的批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节目真实性、节目价值导向以及节目社会影响。宋荣《湖南卫视〈变形计〉的负面评价解读》、朱姝哲《“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之特色与矛盾》等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第一,真实性问题。主要是纪录片与真人秀之间的矛盾,戏剧化和模式化的叙事、刻意的镜头运用与筛选等等问题使得节目真实性受到质疑;第二,价值导向问题。节目价值观单一并且影响观众对农村和城市的认知,如众多渲染农村贫困落后以及城市繁华奢侈的镜头,对观众是一种误导。第三,社会影响问题。《变形计》对观众、城市主角与农村主角以及主角的家人朋友,都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观众的影响主要在于价值导向。对城市主角而言,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主角的影响力,使得商业牟利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被舆论裹挟,生活受到影响。对农村主角而言,农村主角的生活与社会关系受到打扰破坏,影响了正常生活。除受舆论影响外,农村主角参加节目后产生的心理落差,也是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1]

上述论文主要着眼节目真实性、节目价值导向与社会影响,但缺少对节目运行规律的研究。通过转向对《变形记》情节存在合理性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揭示此类户外综艺节目的某些重要特质。

(三)本文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将重点分析《变形计》情节设定的合理性所在。主要参照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与《符号学原理》二书进行分析。《神话修辞术》一书收录了巴特1954-1956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分为“神话学”和“今日之神话”两部分。“神话学”部分巴特详细分析了当时法国各类社会现象,指出其中的“神话”性质;第二部分“今日之神话”是对第一部分的理论总结,论述了“神话学”如何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展开(“神话”的发生过程)以及“神话”的特性。作为一种解释意义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模式,《神话修辞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语言学系统与神话学系统的双重解读;《符号学原理》则是巴特符号学思想的总结,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

“神话”(myth),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指虚构的故事或指流传下来的解释自然或历史事件的古老故事。因此“神话”除了虚构的意思,还有着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以及真理的含义。巴特对“神话”一词的运用,是在他对当时法国大众文化的语言作意识形态批评时出现的。他认为,“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是一种交流体系。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成为“神话”,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独立封闭的状态被人为地转变为言说状态,适合于社会的自由利用。因此神话不具有永恒性,这是由“神话”的可言说性决定的。[2]在法国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中,“神话”制作过程将小资产阶级文化转变为普遍的“自然”(巴特把真实区分为“自然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自然”意味着历史事实具有的意识形态特性),“自然化”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神话的发生过程。解读神话人为而隐蔽地“自然化”过程,就解读了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的输出过程。作为一种解释意义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模式,《神话修辞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神话系统解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