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张岱是一个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均有绝高成就的学问大家,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部小品文集更是奠定了张岱小品文大师的地位。然而由于新旧易代等历史原因,张岱作为前明遗民其生前所留下的如许著作绝大部分却为新朝的官方史学家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直到近年来,曾一度沉寂无闻的张岱,其价值和成就才被重新唤起,而其本人也以“一位不应被忘却的大师”的身份走进了众多研究者的视野。尤其是进入20 世纪 80 年代,个性解放思潮再起,闲适文学亦逐步发展起来,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张岱小品文研究开始进入高潮期。下文是我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论著文献资料得出的有关于张岱小品散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它为我后期论文的成稿以及对张岱本真意趣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理论来源和实际范例等。
其中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先生作为八十年代以来首个对张岱展开系统研究的“破冰者”,其著论在学术界引起的波澜不可小觑,其一连写了几篇关于张岱的书话,对张岱其人更是予以极高的赞誉:“宗子散文第一,《梦忆》、《梦寻》,天下无与抗手。”他认为张岱为文坦率自白,力图简洁,却又不失平易,苦心铸词,却又不失自然,其小品散文能在热闹中看出闲静,喧笑中发现眼泪。尤其是老先生那篇《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更是引起巨大反响。此文主要评说《梦忆》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还特别指出《梦忆》的戏剧史料价值,此文标题也早已成为评论张岱散文的经典结论;此外胡益民先生的专著《张岱评传》则是现阶段为止所能看到的有关张岱研究的最全面、也最有分量的著作,其从最基本的材料爬梳入手,对张岱其人其学做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张岱学术思想——包括哲学、文艺、美学、史学——的梳理与阐释,对其生平、家世及社会关系的考察等,对张岱其人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下编的主要内容,而以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构成上编。两编互为经纬,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深入拓展了张岱的现阶段研究;而夏咸淳先生的《明末奇才——张岱论》则全面论述张岱的诗歌和散文,本专著最大的特色是能在研究中将明末诸家散文进行比较评价,其观点集中体现在《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他认为《陶庵梦忆》中洋溢着鲜明的人文气息,闪耀着新兴市民的文化色彩,表现了作者对新文化、新事相的欢迎赏悦和深深追怀,而非仅仅在于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这与本人研读文章所持的观点一致;除此,陈平原有一篇专门论述张岱为人与为文的文章《“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极具大家的风范与笔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评析张岱小品文:张岱的自叙与自嘲,张岱散文的民俗与寄托,张岱散文的绚烂与平淡的融合,不过其更多的是从艺术特质上来透视张岱散文,他提出张岱文章之妙,还在于有所寄托,他将“一肚皮不平之气”和“书史、山水、机械”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张则桐著有《张岱探稿》一书,对张岱研究较全面,特别是对张岱文化人格的探析、散文的艺术渊源及其散文与现当代散文的对照这几个方面的关注思路较新,给予我不少思考。
而在论及张岱小品时,不少文章能从张岱的审美倾向、创作手法和赋予的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研究,经系统整理大体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关于审美趣味、艺术特色的研究,张岱作为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全才,其文学创作中无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针对张岱小品文呈现的双重审美形态,张小茜《张岱的小品文及其“平中见奇”的审美倾向》认为张岱为文多寓神奇生新于平淡朴素,“平”是指张岱题材内容上的平易浅近,“奇”是其写作视角上的奇特传神,并分别举证这种“奇”大致表现在记叙奇特之人、描绘奇异之景、表现奇情奇趣、倾笔于奇特的风俗人情、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五个方面;而王海燕的《散文奇葩小品极致——试论〈陶庵梦忆〉的创作艺术》称赞张岱的小品文题材广泛、描绘细致、遣词贴切、篇幅简短、平淡空灵、情理兼具,不仅将散文的写作艺术发挥至极致,对后世散文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此外肖艳平的《张岱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系统阐述了张岱为文的几大审美特质,其中在探讨其创作上的“生鲜之美”以及化熟为生的表现手法此一方面较为出彩,指出张岱喜欢用常见的事物来表达特殊的艺术感受, 在语言方面也追求生涩之趣,从而体现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而《“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论者张则桐在深化此观点之余,又独到地提出了张岱笔下的“生鲜之气”正是其“冰雪之气”从哲学层面、人格层面落实到艺术层面的面貌,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是一种冰沁如冷水浇背的审美感受。
第二类是关于创作心态、情感意蕴的研究,前文提到张岱小品文中不仅体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倾向,作者更是将一往深情,真气真性的情感底蕴融入在作品的创作中。张丽杰《论张岱陶庵梦忆的情感意蕴》是较早对张岱情感和心灵世界展开细致探讨的, 其认为张岱为文表面上虽“短”、“小”、“浅”、“淡”,实则遥寄“深情”,并将其总结为对普通人物欲、情欲、尊严、技艺、智慧、真气、人格由衷的赏悦、热烈的颂赞和深深的追怀;而张则桐的《“一往深情”: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论述张岱所标举的 “一往深情”,是他在晚明文艺求真求变的思潮影响之下, 由于自身素质及家世等因素所形成的趋近于魏晋名士的审美情怀。另外近十年来张岱“明遗民”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如杨泽君的《明遗民心态张岱个案分析》、马桂珍的《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等都详细解读了在明代覆亡和身世之变下张岱的《梦忆》《梦寻》中所渗透的故国之思和对人生的深情眷恋与体认;除此针对张岱“西湖情结”的探析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如刘桂兰的《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论者认为张岱善于将诗意的柔情和哲学的思辩构成他情感世界和理性思维的“梦忆“和”梦寻“,其意义在于从史学家的身份,理性反思的角度再现当年的西湖风情和对浩劫过后西湖文化废墟的重建。
第三类是关于戏曲艺术、因素的研究,此类研究的相关论文有:冉耀斌、何勇华的《张岱〈陶庵梦忆〉所载戏曲资料述论》,总结出《陶庵梦忆》中记载的珍贵戏剧史料,有戏曲表演、曲目记载、戏剧评论、优伶生活等。余何的《论张岱〈陶庵梦忆〉中的戏剧思想》从《陶庵梦忆》中的剧本、戏剧演员、演出场景、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了在晚明江南地区特定人群的戏剧观。李皓的《〈陶庵梦忆〉与晚明戏曲、美术》主要从艺术方面出发,指出《陶庵梦忆》集中表现了晚明戏曲成果,揭示了晚明美术特别是版画的魅力所在。王灵芝、王丽芳、崔广利的《从〈陶庵梦忆〉中看晚明江南戏曲生存状态》,讨论了其中记载的名流之士蓄养家班和民间戏曲演出的盛况,并指出当时剧本制作者、戏台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为戏曲兴盛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是关于作品中民俗文化、社会风尚的研究,《陶庵梦忆》作为一部笔记小说,既是张岱个人前半生的生活史,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辞典,对于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和民间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如吴崇凤《晚明江南市井文化管窥--以lt;陶庵梦忆gt;为中心》一文通过分析得出晚明江南市井文化具有繁华靡丽的市井生活、自由活泼的文化氛围和变动不居的等级差别等突出特点;刘舒甜的《张岱lt;陶庵梦忆gt;与晚明文人审美风尚研究》则通过对《陶庵梦忆》中所包含的与审美风尚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考察晚明时期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与社会风尚二者之间的演变与发展,并对其与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此外张同胜的《lt;陶庵梦忆·及时雨gt;的民俗学解读》则主要讨论的是其中的《及时雨》一篇,认为是明末绍兴祈雨民俗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得知“水浒”文化对于吴越民俗的影响、以水浒好汉祈雨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祈雨仪式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罗宁梅的《繁盛世界的另一面——品张岱的〈二十四桥风月〉》一文认为,“悲哀”即是张岱作品中夹杂于潇洒中的另一番况味,《二十四桥风月》是一幅苍凉的风尘女子的血泪卖笑图。杜红蓉、杨定胜的《一幅雅俗共赏的晚明社会风俗图——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指出,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展示了另一个“西湖”——晚明杭州人在农历七月半游西湖、泛舟赏月的盛况,再现了当时的世风民俗,这为研究晚明时期的民间风俗提供了鲜活的史料。
应该说,近些年张岱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张岱小品文更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我们也发现张岱小品文研究还存有一些盲点,如晚明时代以“性灵文学”为代表,很多研究者也注意到张岱是“性灵小品文大师”,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张岱小品文的“性灵”意趣是什么,则很少有研究者做出明确的解答。一些研究成果只是关注于张岱小品文性灵的某一个方面,理论基点很单薄,还缺乏全面深入论述其性灵意趣的论著及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岱小品文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因此在我的论文中,本真视阈的开启将为我们分析研究张岱的小品文提供一个新角度,其实仔细品读会发现张岱的小品蕴含着对人生的解读、对人世的认识、对情感的体认和对景物的钟爱,所有这些感悟无不渗透着本真意趣的精光。而本真重个性、重情感的意趣特点又与“性灵”相通,我们用本真观照性灵思潮中产生的小品文会得到更深邃的感悟与认识、也更好地去发见张岱作品中的精神和情感意蕴,洞见一代性灵大家的审美趣味、人生追求,甚至通过这扇窗口窥探晚明社会的世态人生, 把握当时社会涌动的思想潮流,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喜忧。
资料编号:[79471]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