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罪与罚》中人的神性的发现文献综述

 2022-08-02 14:45:53

文献综述

  1. 前言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在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痛苦的煎熬过后,忏悔和救赎是他唯一的出路。《罪与罚》不仅是独具特色的文坛巨著,更是一部反映人内心活动的忏悔录。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于封建农奴制的矛盾强烈激化、越演愈烈,与此同时还面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冲击,整个俄国陷入焦虑与不安之中,人们内心的信仰与人性的底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十九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人们怀疑一切定论、天生贵贱、信仰,从上帝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绝对的自由的同时也陷入了虚无之中,而《罪与罚》就是作者试图探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出路。《罪与罚》充满了对人性的审视与拷问,每个人都无处遁形,在苦难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于忏悔中发现人的尊贵性与神性。

  1. 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直以来,对阿加莎作品的研究专著或博士、硕士论文很多,各种方面也都有涉及,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国内研究:

上个世纪,在那些被译介到中国的俄国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遭受过多年的冷遇和误解,但是作家对人的精神历史发展的深刻预见和高超独特的叙事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征服了后世,为中国读者所逐渐理解和珍惜。当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蓬勃态势有其历史的源头。我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在80年代以前对其作品的认识和解读主要集中在作家部分小说批判现实的主题层面。80年代以后,巴赫金诗学理论的研讨推动着我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评从传统的社会学领域走向结构诗学的空间。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学者更加侧重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底蕴,出现了一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著:如彭克巽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作家各时期的创作特征,认为“陀氏的思想和艺术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广阔的”;赵桂莲的《漂泊的灵魂》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鞭辟入里地解析作家创作的思想内涵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王志耕的《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立足于基督文化语境和俄国宗教文化土壤,精梳细理作家的“堕落——受难——复活”的历时性诗学原则;冯增义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稿》以论文集的方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的人物形象、复调特征以及作家艺术观和宗教思想做了细致的辨析。田全金的《言与思的越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和郭小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思想——兼论与中国文化思维的比较》则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置于中国文化的立场加以审视:前者着重梳理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轨迹,从主题和宗教文化方面探讨作家作品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对比;后者侧重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文本基础,比较作家展现的俄罗斯文化思维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异同。二者在文学文化的比较比较研究中都显示出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自觉的中国立场。杨芳的《仰望天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则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一个哲学家,从其文学著作中寻索作家历史观的形成、由来、表现,认为他的历史观内含道德、上帝、人、民族四大问题,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是俄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持续递增,质量不断提高,以中国期刊网收录为例,如果将“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 截止到2017 年12 月31 日为止, 计有文献4375条。如果以“ 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则仅得记录66篇。论文分别涉及作家作品比较及文学影响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宗教哲学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单部文本的细读辨析、文化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国译介与接收等诸多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郑永旺的论文《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中提出“梅尼普体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可以提供反乌托邦小说起源的某些根据”的观点,为从文体特征勾画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对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影响很大,近年来一系列欧美学者的代表论著拓宽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视界:如丽莎·克纳普所著《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运用自然科学理论辨析作家哲学中蕴含的科学意识以及影响;苏珊·李·安德森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文本的逐个讨论来辨析作家的哲学立场,申发其小说的现代意义;马尔科姆·琼斯著《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图突破巴赫金提供的研究范式,重审作家小说的独特性;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借助作家来扩大女性主义的话语;乔治·斯坦纳著《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学的总体背景下比较阐析两位作家各自的经典意义与对立性因素,认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涉猎了政治理论、神学、历史研究”,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来界定他们分别体现的天才的性质”,显示出批评者纵横开阔的比较视域和不拘一格的研究思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都具有一个共性——学理性研究和问题意识的兼及并重。

  1. 总结

费奥多尔·米哈依维洛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闪耀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列为俄国文坛上两座并驾齐驱的高山。有人曾说:托尔斯泰代表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俄国文学的深度。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心理描写而闻名于世,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陀氏善于洞悉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最微妙的变化,善于发现那些被人隐藏得很好的不为人知的心理。陀氏就是拥有着这样的一双眼睛,轻而易举地发现人世间的丑陋和罪恶,并且又真实地重现这样的丑陋和罪恶。正因如此,相对于文学家这个称呼,人们更喜欢称他为心理学家。《罪与罚》是陀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奠定了陀氏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资料编号:[7947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