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人际信任水平和信任行为
——以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为例
摘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对人际信任的有关研究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但大多数人研究均以成人为研究对象。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与形成的关键阶段,了解小学阶段的人际信任状况可为教育干预提供依据,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习和适应社会,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以及信任博弈等,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的180名小学生的人际信任。结果发现:1、小学生的信赖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每个年级的信任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小学生的马基分数在年级、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的马基分数高于低年级,男生的马基分数高于女生。3、马基分数对小学生的信任行为和信任回馈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马基分数越高,信任行为越少。这些结果表明信任水平有年龄发展趋势,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信任,促进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形成。
关键词:小学儿童; 人际信任; 信任行为; 信任培养
一、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Deutsch首先开展了有关信任的研究,他采用囚徒困境的范式首先阐释了信任的定义,他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对方带来积极结果的信心大于消极结果的一种预期。在发展心理学领域, 最早是 Erikson对人际信任方面进行了研究。Erikson认为,信任是一种对于自我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这种基本信任感是感觉性的、前逻辑的,是在潜意识状态中起作用的,其影响具有普遍性。
此后,研究者对儿童信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Rotter 等人所提出的信任的社会学习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Rotter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Generalized expectancy)。这种期望从生命早期开始发展,经过不断的社会学习,到成人期后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献综述
- “互联网 ”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海外汉语教材中的呈现文献综述
- 论亚伯拉罕式信仰文献综述
- “二次元”文化与品牌传播结合之道文献综述
- 日本在华养老产业现状分析和借鉴;中国における日系高齢化産業の現状分析と参照文献综述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