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同伴交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4 09:09

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同伴交往策略研究

摘要: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对幼儿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渐渐深入与全面。主流观点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园幼儿,同伴是影响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早期同伴交往不足或困难容易导致日后产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国内外既有结合心理理论的思考;又有注重对交往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探讨;还有针对一些特殊群体(被忽视、退缩等幼儿)交往技能和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等。研究方法也比较则以特定的实验、非参与式的自然观察以及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为主。而同伴交往行为在建构游戏中的具体表现如何?笔者希望在本研究中能够结合同伴交往中已有的成熟理论,于建构游戏中展开探讨,已对后者作补充与完整。

关键词:大班幼儿; 建构游戏; 同伴交往;交往策略

一、文献综述

引言

同伴之间的交往对于幼儿发展十分重要,并且具有成人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更对其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有利于帮助幼儿发现自我,赋予幼儿社会知觉以及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只有在幼儿时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友善交往,才能促进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王振宇,2004)。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而不良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导致在园、在校适应困难,甚至影响成年以后的社会适应。 伴随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逐渐被公众认知,“游戏”也被证实在幼儿同伴交往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游戏是儿童学习与其他儿童社会交往的情境,所以,儿童的同伴关系往往与游戏紧密相连。其中,幼儿在园所开展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以其更加外显的社会化特征与时发的交往行为,引起了较多关注。国内许多研究者(刘焱,李霞,朱丽梅,2003;但菲,冯璐,王琼,2009;李楠,2011;戴蕃,2011)分别围绕这两种游戏形式,做出了一些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具有价值的探索。相较之下,建构游戏则以其创造性的操作方式,被看作是一种“趋向于自发的智力活动”(Piaget,1962)。于是,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建构游戏本身,如材料投放、指导策略(董素芳,2007;杨珊珊,2009;刘凌,张馨元,董建伟,2012;佟少布,2012);或是与儿童智能、创造性之间的联系(上海曹阳新村第三幼儿园课题组,1998;傅帆,2012)。对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作用,如语言、交往协作等虽然备受肯定,但多篇幅较少或在相关研究中一笔带过。在实际实习经验中,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建构游戏中的材料分配、集体构造、分享交流等都会涉及到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且通过一定主题或形式的建构游戏推进,更能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激发同伴交往策略的形成,不仅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5~6 岁幼儿的语言更加丰富,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他们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幼儿会相互合作,并将工作做必要的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Parten,1932)。经过两年多的锻炼,5~6 岁幼儿的建构经验愈加丰富,建构技能显著提高,在游戏中能较灵活地运用材料进行象征性的表现,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都增强了,并且能较长时间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建构活动,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何梦燚,2005)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中,幼儿间的交往互动也更为紧密,交往行为也更加频发。那么,5~6 岁幼儿的建构游戏中究竟存在哪些同伴交往行为呢?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能否通过这些交往行为带动、促进呢? 综合以上因素与疑问,本人将此次研究的重点定在了 5~6 岁幼儿在园建构游戏中的同伴交往行为,且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具体分析与思考,探讨适宜的、具针对性的推进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间同伴关系的巩固与融洽,推动其社会性的长远发展。

1、关于建构游戏的概念

建构游戏:幼儿利用积木、积塑(并称胶粒拼图)、砂、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称为建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意愿进行构思、构造,表现一定事物的形态。从根本上而言,这些事物的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建构游戏也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