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在《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文献综述

 2022-09-01 10:09

“做中学”在《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是在我国素质教宵大背景下,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倡导和推动,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的,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幼儿园、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儿童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思想来源于美国的“hands-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 Main La Pate”(动手和面团),2001年被引入我国,命名为“做中学”。实践表明,“做中学”科学教育不仅促进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而且更新了师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目前“做中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和推广阶段,在此阶段对其进行系统的学理层面上的探讨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做中学; 科学教育; 实验

一、文献综述

1、“做中学”融入科学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国家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也着重强调:“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号)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儿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年月的两会”上,韦枉院士提出“从娃娃抓起,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她认为:“不从基础教育抓起,创新型国家是建不成的”,“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不怕权威,有探究的热情”。lsquo;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跟上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从娃娃抓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

2、“做中学”对师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做中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观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注意力就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人,观察效果就越好。活动中教师还指导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养成记录的习惯。这不仅是对观察的总结,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养成“观察与记录”的做事习惯,逐渐的孩子也就会懂得一条科学的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在“动手实验”这一环节,要让孩子边“动手”边“思考”。孩子有了先前的预测和设计,实际操作过程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它将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断来纠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失败”了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