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双林蚕丝业盛衰探析(1912-1936)文献综述

 2022-08-30 10:08

民国时期双林蚕丝业盛衰探析

(1912—1936)

摘要:双林镇是“丝绸之府”湖州吴兴县著名的丝绸市镇,水有鱼虾菱藕之利,陆有米木丝茶之富。双林蚕丝业源远流长,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历来是双林人民的传统家庭产业,是关系生计的大事。蚕桑丝绸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国元年至八年(1912—1919),双林蚕丝业依靠经久不衰的蚕丝历史传统、臻于纯熟的蚕桑丝织技术与作育人才的蚕丝教育,光辉犹存。民国九年至十七年(1920—1928),双林蚕丝业更是在繁盛活跃的资本、便利的水运交通、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的有利推动下发展极盛,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气息。但好景不长,从民国十八年(1929)开始,尤其在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保护政策,日伪也发动对华经济战,双林水旱灾害频发,欺诈行为盛行,双林蚕丝业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双林;蚕丝业;发展;衰落

一、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传统的蚕丝业,大体包含蚕桑业、缫丝业和丝织业这三个相互依存的行业,横跨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部门。双林蚕丝业源远流长,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所产丝绸在国内外素负盛誉,是知名农特产品,“东方丝织工艺之花”,双林地区物产大宗。研究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1912—1936)双林蚕丝业产销之状、盛衰之貌,能揭示该时期蚕丝业盛衰之原因。同时,民国时期的蚕丝业是双林人维持生计的家庭副业,甚至是比稻作业更重要的支柱性经济产业。对蚕丝业的研究能直接反映该时期双林镇经济社会状况,重现双林人民的经济生活。此外,总结出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1912—1936)双林蚕丝业盛衰原因,也有利于丰富蚕桑丝绸文化,加强双林蚕丝业的竞争力,对双林蚕丝业的后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二)学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