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EGFR的化合物28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5 11: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课题来源:自拟课题

课题依据: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相关疾病,随着其发病率的不断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所占比例大(约占85%),又可细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传统的手术和化疗因缺乏特异性不可避免的会损伤正常细胞,预后效果并无明显改善。若应用靶向肺癌细胞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更佳治疗效果,提高肿瘤缓解率,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周期和提高生活质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又称为ErbB1或HER1)在1988年被首次提出是一种潜在的抗癌靶点,目前其是针对肺癌细胞特异的最为主要的靶点。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上皮细胞的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受体,是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ErbB家族的成员,是原癌基因 HER-1的表达产物,结构上分为胞外区(配体结合区)、跨膜区、胞内区三个部分,其中胞内区含有保守的酪氨酸激酶区和典型的ATP 结合位点。EGFR能够在非活性和活性状态之间转变,后者允许磷酸盐从三磷酸腺苷(ATP)转移到肽底物,后者随后通过下游的促生存和抗凋亡靶点参与下游信号通路。ErbB成员作为单体存在于EGFR中,被受体特异性配体如双调节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激活后转化成二聚体的形式,可致使肿瘤细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化和受体自身磷酸化,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EGFR主要信号传导通路有:JAK/STAT、MAPK/ERK、PI3K/AKT通路等。

随着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特异的EGFR靶点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开发了一系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受体抑制剂。研究者们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致癌基因的改变进行了归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药物研究,其中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被开发并不断发展。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作用于 EGFR 的胞内区,从而干扰三磷酸腺苷( ATP) 结合,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发挥其药理作用。代表性的药物如吉非替尼(gefitinib) 和厄洛替尼(erlotinib)等。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对EGFR TKIs耐药的机制主要是EGFR- T790M耐药突变(处于“gatekeeper”的790位苏氨酸被蛋氨酸取代)和致癌基因旁路通路,这些通路可重新激活下游信号级联,避免癌细胞凋亡。EGFR- t790m耐药突变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酶结构域外显子20处,阻断激酶-药物结合接触,T790M EGFR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转化活性。

在本研究中,通过CKK-8实验、ANNEXIN-V/PI双染实验等检测细胞凋亡来验证化合物28对EGFR突变肺癌细胞株H1975的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分析等对给药化合物28后的肿瘤细胞蛋白差异进行分析验证,确定化合物28对H1975细胞株的作用机制。

主要解决的问题:

1.化合物28对EGFR突变肺癌细胞株H1975的抑制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1.1体外细胞培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