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响应型染料开发文献综述

 2022-12-02 08:12

肿瘤微环境响应染料开题报告

1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TME)1-3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脂肪细胞、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一些血管内皮细胞等)和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成的局部稳态环境。该环境具有肿瘤组织内血供不平衡、间质压力较正常组织高、营养物质相对缺乏的特点。TME中与肿瘤转移相关4的有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凝血酶等。

肿瘤标志物5的获得和维持,如维持增殖信号、抵抗细胞死亡、诱导血管生成、激活侵袭和转移、引发肿瘤炎症、避免免疫破坏等,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TME的作用。这种对TME的依赖为靶向TME元件或其信号通路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癌细胞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而容易产生耐药性,而TME中的非肿瘤细胞具有更稳定的遗传性质并且更易受到攻击,因此靶向TME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另一方面,靶向TME的治疗必须针对非肿瘤细胞中与癌症相关的表型变化,以避免靶向其他组织中的正常健康细胞所引起的潜在不良反应。

2肿瘤微环境靶向光敏剂与光驱动疗法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光敏染料的作用机制主要由以下3部分构成6, 7:1)将自身吸收的光能传递给氧,产生单线态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或导致细胞坏死;2)破坏肿瘤滋养血管,导致肿瘤缺血缺氧;3)增加炎症及免疫介质的释放,导致肿瘤的破坏,甚至启动特异性免疫机制识别并破坏远处转移病灶。

肿瘤微环境光敏染料也经过了数代的发展8。第一代光敏剂主要是血卟啉衍生物 (HpD)的混合制剂, 如Photofrin、二血卟啉醚(DHE)等,均被开发出了许多临床用途,如用于膀胱癌和肺癌的治疗。尽管第一代光敏剂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仍无法回避其成分复杂、皮肤光毒性大、单态氧产量低等缺点。

在第一代光敏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二代光敏剂,第二代光敏剂结构更加单一, 靶向性更强, 活性氧产量更高, 作用更大, 利用率显著增强。第二代光敏剂多为卟吩、金属酞菁、稠环醌类等卟啉类化合物的衍生物。第三代光敏剂一般具有分子识别功能, 可通过某种具有生物学特性的物质与二代光敏剂结合, 以提高光敏剂的靶向性. 这些物质包括多聚体、脂质体、靶组织特异的抗体和配体等。酞菁-脂蛋白配合物相比于未配合的酞菁配合物, 对肿瘤组织的摄取率无论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有较大的提高。Li 9等的研究表明,由特殊磷脂(PLsPC)和疏水改性光敏剂(ICG-ODA)组成的光敏脂质体(Her2-Iamp;D-LSL)对阿霉素的靶向抗癌作用有极大的提高。常见的光敏剂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1 常见光敏剂的结构式及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