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甲苯影响非洲爪蟾蝌蚪神经环路可塑性的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7 09:08

对二甲苯影响非洲爪蟾蝌蚪神经环路可塑性的机制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综合了对二甲苯对动物生理毒害的研究概况,其中神经毒性为重点介绍内容。众多研究证实,对二甲苯会对神经环路的产生影响。因此,选择非洲爪蟾作为模式生物,通过实验来阐明对二甲苯影响神经环路可塑性的机制,可为神经损伤治疗和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对二甲苯; 神经环路可塑性; 非洲爪蟾

一、文献综述

一、非洲爪蟾作为模式生物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非洲爪蟾便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如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等[1]。爪蟾能成为重要模式动物主要是因为有如下优点:(1)爪蟾是脊椎动物,比果蝇、线虫等更适合于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式生物开展研究;(2)产卵量很大,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分化很快,整个器官发育过程都可以体外观察;(3)卵较大,适合显微操作和胚层分隔移植;(4)养殖成本低,通过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以一年四季产卵,适合于大量繁殖[2]。

而选择白化的非洲爪蟾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蝌蚪通体透明,通过荧光蛋白标记的单个神经元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长期连续的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的在体成像观察[3],运用三维重构软件可以活体实时追踪,从而对神经元的在体发育和可塑性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二、神经环路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是现代神经生物学的主题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的可修饰性[4]。神经元作为神经环路的基本单位,在外界刺激下,其形态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已有研究表明,丰富环境能影响神经形态学结构可塑性,可使神经元胞体增大,细胞凋亡减少,如丰富环境下的成年大鼠脑细胞自发性凋亡减少了45% [5]。最重要的形态学改变是树突、轴突及突触的变化,包括树突分枝增加,密度增大,树突棘数目增多;轴突增多;突触及突触小结变大,新突触连接形成增加,突触囊泡聚集密度增强[6],这些都会对神经环路的可塑性造成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