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籽粒无机磷含量的QTL定位文献综述

 2022-09-09 03:09

摘要:植酸是所有植物种子的成分之一,常以混合态的Ca-Mg-K盐(即菲丁,Phytin)的形式存在于种子的不同部位[1]。目前植酸提取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发酵法、提取法四种,其中提取法具有实际工业意义。由于植酸对金属的独特螯合作用和天然抗氧化作用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金属加工、纺织工业、高分子工业、燃料工业、水果保鲜和环保等行业,综合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获取植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论述了四种提取方法,以及提取法三种工艺流程的优缺点,并对植酸的生产以及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植酸;提取;菲丁;应用;前景

1 植酸的简介

植酸(Phytic Acid,简称PA)是维生素B的一种,学名为环己六醇-六磷酸酯,又名肌醇六磷酸酯。植酸首先于1872年首先由Pfeffer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较为重要的天然物质[2]。植酸几乎不以游离形式存在,通常与二价或三价阳离子如Ca2 、Mg2 、Mn2 等离子先形成盐,然后再与蛋白质形成具有单层的泡状小球,这些泡状小球进一步聚集为更大体积的球状体,这些球状体是植酸在生物体中主要的沉积形式。

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大多数谷物及豆科植物成熟种子和花粉中磷的基本贮存形式,它通常以Ca-Mg-K盐的混合物即菲丁(Phytin)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谷物、胚芽和米糠中,是一种由谷物副产品等通过精细加工提炼而成的天然产品[2]。在米糠中,植酸钙镁含量最高,达10%-11%,因此米糠是提取植酸的最好原料。

1.1 植酸的结构

植酸(Phytic Acid,简称PA),其分子式为C6H18O24P6,相对分子量为660.08,分子结构为:

1912年Anderson就提出了植酸为对肌醇正六磷酸酯结构的理论,直到1969年才被Jonson和Tale研究证实。光谱分析其分子构象为六碳环,具不对称性,其分子结构中含六个磷酸酯、十二个羟基,其中有4个弱酸性基、2个中酸性基、6个强酸性基,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1g植酸分子大约可以螯合500mg铁离子[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