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体验旅游的开发策略探讨文献综述

 2022-08-08 10:08

河姆渡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体验旅游的开发策略探讨

摘要:近年来,游客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求和体验,城市内的遗址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遗址公园的数量和旅游者在与日俱增,如何合理、科学、适度的开发,将遗址公园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和精神力量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国对于遗址公园模式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综合考虑文化体验旅游对遗址公园的影响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的文献综述主要从遗址公园与文化体验旅游两个角度展开。

关键词:遗址公园; 文化体验旅游; 河姆渡遗址公园

  1. 文献综述
  2. 遗址公园

我国的遗址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因此遗址公园这种遗址利用模式在我国出现的也较晚,于1980年代后期批准建设的几处遗址公园,例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在2000年之后逐步建成。

  1. 遗址公园概念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2014年修订并通过了《ICOMOS章程》,将遗址定义为“指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或人类与自然共同打造的地形区域或景观,包括历史公园和花园等,具备一定的历史的、考古的、艺术的、美学的、科学的、社会的、民族学的、人类学的、文化的或精神方面的价值。”

胡畔(2007)将遗址公园定义为利用遗址本体及其潜在文化内涵而建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共开放绿地,是具有教育、科研、观光、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类型,是城市及区域内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凌(2009)提出遗址公园应具备普通公园的特性。遗址公园是承载公众游览、观赏、休憩、文化教育等功能,并继承公共开发的特性。单霁翔(2010)在《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文章中,对近年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理念形成及创新实践进行阐述,引发思考。于 2011 年,单霁翔又发表《试论考古遗址公园的科学发展》,完整的、科学的从多个角度对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及其意义进行归纳,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及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夏晓伟(2011)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应集中于遗址公园和考古两方面,并要处理好“公园”和“考古遗址”之间的关系。张忠培(2010)指出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要立足于文物的传承与文化建设,其过程要实现对国家考古文化遗址的准确定位。王毅(2011)提出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盛春寿(2011)指出在开发旅游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配套建设,展开遗址保护工作和考古研究工作。吕正平(2012)指出把公园的景观功能、公共意义与遗址保护的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 遗址公园旅游

遗址公园和旅游学科的研究有不少。而遗址公园作为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引起其旅游文化体验的研究,形成热点。

Garrod B 和 Fyall A(1998)认为遗产旅游的吸引物是社会文化遗产,其能够通过社会文化遗产实现吸引旅游者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Chhabra D(2003)遗产旅游的重点应在体现遗产原真性,同时,遗产资源的原真性还用于衡量遗产旅游产品的质量以及游客对遗产旅游的综合满意度;Dong R.amp;E.John(2008)探讨了在伯利兹的玛雅遗址上发展旅游业的影响。LiMimi(2008)在世界遗产地被广泛开发以吸引游客的背景下,关注遗产地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三个可能会危及遗产地保护的主要威胁来源进行了鉴定,即:人口压力,发展地方经济的政策,文物古迹缺乏财政支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