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中小学研学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8 10:08

杭州地区中小学研学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研学旅游的快速发展,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素质教育方式以及旅游发展的新兴增长点,不仅受到了广大学生以及家长的青睐,而且受到了旅游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通过对研学旅游的国内外文献的调查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不论国内外在界定研学旅游的概念这一问题上都没能达到统一。在旅游学的研究体系中,国内外的界定较为相似;在教育学体系中,国外侧重于旅游教育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国内则偏向于应用方面的研究。本篇文章将从旅游学角度出发研究,将研学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杭州地区研学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杭州研学旅游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研学旅行; 游学; 旅游;杭州

一、文献综述

随着人们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研学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和学习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的青睐,甚至被当做教育投资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研学旅游也受到了许多教育界专业人士和旅游界专业人士的重视与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研学旅游的文献研究发现,在研学旅游的定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论,不同领域的人士对于研学旅游的界定都带有明显的领域偏向性。教育界人士一般将其作为教育手段之一来进行研究,而旅游界人士将其作为旅游经济产业看待研究。本文将从旅游界角度出发,将研学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杭州地区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讨杭州地区中小学研学旅游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于研学旅游的缘起,从古代中国即可以发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游学的国家,文人自古就有游学之风,被尊崇为“圣人”的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古人认为读书和游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能够起到开拓人的眼界、使个人的能力与知识得到增长。到了现代,游学受到的关注与重视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直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文件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其意有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发展,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游,游与学进行科学结合;二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的研究与摸索,鼓励旅游行业参与进来,为研学旅游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与支持。

研学旅游,又称研学旅行、修学旅行、游学等,在英文中被称为study tours、 educational tourism,关于研学旅游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广义上的研学旅游,张君楠(2018)在她的《研学旅行探究》一文中是这样定义的,她对研学旅行做了一个非常宏观的概述——研学旅游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暂时离开常住地以独立出游、结伴或团队到异地开展的文化考察活动,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类似的界定[1];而狭义的研学旅游可以参考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一般是指由学校集体组织,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研学旅游的特点可以用几点来概括:研究性、体验性[2]、以及旅游和学习相结合的合理性[3]。体验性是旅行的最大特点,研究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在旅游体验之中研究探讨便是研学旅游的综合特点。白宏太,田征,朱文潇在《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4]指出,不同于传统的春秋游,研学旅游拥有更加广阔、限制更少的活动范围,更加充裕的时间,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更加强大的教育功能。

关于研学旅游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参考文献中探索发现,通过上述几个研学旅游的应有的基本特点与目前国内研学旅游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即可得出国内目前研学旅游的弊端。一从研学旅游的内容分析,“游”与“学”割裂,无法科学组合在一起,使研学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王昆欣(2017)在《研学旅行应避免重“游”轻“学”》中指出了中国目前的研学旅游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研学旅游的“游”与“学”的严重割裂,杜冰(2014)在《暑期境外研学旅行的喜与忧》[5]中也针对中国目前的境外研学旅游中也存在很严重的重“游”轻“学”的问题,甚至是走马观花地参观学习,学生们全程都在玩耍,使研学旅游完全失去了活动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