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th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Moon and Sixpence文献综述

 2022-07-17 04:07

文献综述

  1. 前言

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出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1916年毛姆前往南太平洋旅行,在此之后多次到远东。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虽然他的童年并不如意,但是也让他变得坚强且富有同情心。幼年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创作的多部作品都透露着对人生、艺术、信仰的剖析。后人称之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多次应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其对社会某些现状的不满与讥讽。本文运用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对于毛姆借叙斯特里克兰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反世俗的观点进行解读,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见解融入小说之中。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从各大英文学术平台上的检索情况可以看出毛姆在国外当代文学评论中是缺席的,从现代到后现代小说的演化是对主观、对文字本身不稳定性的开拓。1919年美国著名评论家约瑟夫-爱普斯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质疑“究竟要不要读毛姆?”,认为毛姆的文章缺乏质感和深度。虽然文学界一直在规避毛姆,但是他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谢尔登·W·利伯曼(Liebman, Sheldon W.)在《虚幻小说:lt;月亮与六便士gt;中不可靠的叙述》(Fiction as Fantasy: The Unreliable Narrator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1995)对斯特里兰克的形象进行重新定位。罗加尔(Rogal, Samuel J.)在《毛姆百科全书》(A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encyclopedia,1997)中岁对毛姆一生进行了系统阐述。直到2014年,莱特·劳伦斯(Wright, Laurence)在《毛姆lt;月亮与六便士gt;的结论》(The Conclusion of Somerset Maugham#39;s THE MOON AND SIXPENCE,2014)中指出那所谓的“六便士”就是毛姆认为他必须逃脱的东西。

2.2国内研究状况

国外文学与国内文学研究根本不同就在于中间多了一个“译”,若要使作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就与当时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文革之前,对于毛姆作品的研究仅限于对于译本前言、后记,或是其他书籍期刊关于毛姆的评价进行分析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外国文学涌入中国,毛姆开始在文学评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此期间,陈秋红在《“毛姆问题”的当代思考》(《东方论坛》1995年第4期)中指出:“在所有的英国文学史著(主要指英、美、苏联及中国)为两个高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最著名的作家所开列的名单上,都找不到W.S.毛姆这位作家的名字hellip;存在文学史的价值与读者中的声誉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即出现了lsquo;毛姆问题rsquo;。”

从CNKI上检索关键词的情况来看,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大都是在讨论“斯特里兰克的人物形象”、“自由观”、“人性”;郭丽峰的《lt;月亮与六便士gt;的象征性意义解读》(《名作赏析》2016年第36期),该文章从“月亮与六便士—塔希提岛与欧洲社会”的角度进行剖析,挣脱了对毛姆作品的表象分析的束缚,指出“月亮”还象征着一片神圣的净土—塔希提岛。开始追求梦想的斯特里克兰生活的欧洲大陆上是一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地方, 这和斯特里克兰追求的梦想之国有着天壤之别。塔希提岛则是一个纯净浪漫的地方, 在那里斯特里克兰可以放松心情, 画自己想画的任何事物。胡永华《从lt;月亮与六便士gt;看艺术家的生产》(《外国文学》2018年第2期)从毛姆的创作是“对源自浪漫主义的艺术家神话的强化”进行分析,说明斯特里兰克则体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精神与浪漫主义的反叛社会气质, 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源自文学和艺术场自主化的要求, 公众对个性的需求促使艺术家成为个性的生产者。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