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etaphor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theorie文献综述

 2022-07-28 10:07

文献综述

1. 前言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其代表作《围城》更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中使用了精妙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幽默又不失严肃。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将隐喻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堪称我国隐喻研究的范本。自《围城》出版以来,对围城的隐喻研究一直层出不穷。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译的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围城》的英译本,其目的就是希望译文读者充分了解原作和作者。基于此,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语言和文化。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 目的论

目的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目的论大胆地摆脱了当时盛极一时的等效论和语言学派的束缚,在前人理论研究上推陈出新,将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框架中进行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具体翻译任务的行为目的决定了所要采取的翻译策略。这就是目的论的目的原则。目的论的提出解决了翻译界一直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将翻译放在了更宏观的社会文化框架中进行研究。

目的论还包括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the coherenc rule)指译文要达到语篇内连贯,符合逻辑和译入语习惯,能够被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忠实原则(the fidelity rule)指译文要达到语篇间的连贯,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字字对等。目的论所要求的重视依据译文的目的而定。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起支配左右,是首要原则。赖斯提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策略提倡译者注重文本功能。依据不同的文本功能将翻译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内对目的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是仲伟合与钟钰(1999)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文章系统引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此后,一系列研究集中于理论的释义。如段自利(2000)“翻译目的论介评”对目的论进行了简要的评价,认为目的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将翻译研究置于跨文化研究的范畴,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而后,翻译目的论被广泛应用于商标,广告以及文学翻译研究中。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在“翻译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一文中指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创作行为,而行为都是由目的指导的,所以目的论可以用来指导文学翻译中的困惑。

3. 隐喻

隐喻研究由来已久,但普遍认为,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掀起了隐喻研究热潮 ,正式开启了隐喻的认知研究,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认知隐喻理论发展并确立,一度在世界掀起隐喻认知研究的热潮。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将隐喻研究不断拓展深化,将隐喻研究从纯理论的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