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Study on Lexical Meaning Based on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ory文献综述

 2022-07-27 02:07

文献综述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人们通过使用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以及其他的各项交际活动,这也就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或语用功能离不开一些特定的交际语境。在具体使用环境中,英语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尤其的明显,这些目标词或词组势必成为理解语义的关键所在。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发展,关于语境方面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展,语境的功能也被进一步地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发现语境与词义之间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联系。人们一致认为语境在交际中是动态的,词汇意义在上下文中也是动态的。理解动态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词来正确地解释词义。

2.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语境

长期以来,语境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与描述。所谓语境(context),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最早的语境理论是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于1923年创立的。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意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研究语言时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大类,也可以分为“语言性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1950年其学生弗斯(J.R.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成果,把语境划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语言与社会环境关系构成的情景上下文,并指出,言语只有依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才产生真正的含义。在这之后,国外语境动力学研究开始慢慢出现,它包括三个学者非常重要的理论。他们是Verschueren的语境的动态性观点,Sperber amp; Wilson关于动态语境的观点和Kramsch的动态语境观。Verschueren(1999)提出了语境的生成既包括“外面的”情境,也包括它由语言使用者操控所产生的情境。根据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言语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上下文之中,特别是在动态上下文中。动态的变化与语境的顺应性密切相关。Sperber和Wilson(2001)则提出从认知角度解释语境。他们建议一些语境概念中应增加心理实质,来作为一个关于对话语表达理解的理论,这种语境观有助于我们综合地研究语境和把握语境。1993年,Kramsch将语境分为五种不同等级:语言、情境、互动、文化和互文性。可见Kramsch的语境理论不同于以往的语境观,增加了互动和互文性层面。互动语境的概念强调交际双方的互动效果,使用者和口译人员互相联系。例如,当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缺乏共同知识的人沟通,语境在很多方面可能是多变的。为了实现相互理解,或保持沟通的持续时间,双方交际者应该共同构建语境,而这种语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2.1.2 词义

词义作为研究对象在语言学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语言学普遍认为语言包括三个主要构成元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而词汇语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19世纪初期,1828年,美国词典学家N.Webster根据古希腊词lexikon新造了lexicology(词汇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此关注度较低。20世纪下半叶,词汇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