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ief Analysis of Irony in The Chaser文献综述

 2022-07-26 14:16:20

附页: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追逐者》是约翰·科利尔于1940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短篇小说,后被美国文学批评家米尔顿·克莱恩收录进《短篇小说精粹 50 篇》(Fifty Great Short Stories, 1952)。这是一篇典型的幻想小说,有着较完美的故事结构与深刻的故事内涵。小说将一种病态的爱情,以卖药老人与年轻人对话的形式,演绎成貌似轻松的故事,通过反讽的手法,将这种爱情观置于道德的舞台上给予淋漓尽致的批评。本论文将着重从反讽艺术的角度赏析《追逐者》,以期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讲述的看似荒诞的故事对于现实的影射与讽刺意义。

  1.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追逐者》在《纽约客》发表后,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讨论,该作品与大作家霍桑、莫泊桑、埃德加·爱伦·坡、海明威等的作品一起入选米尔顿·克雷恩编辑的《世界50篇著名短篇小说》,逐渐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举世公认的名篇佳作。克雷恩评价这些作品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这一百多年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欧美短篇小说”。1960年,《追逐者》还被改编为美国著名电视连续剧《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的一集,引起美国社会对这个爱情悲剧的思考,也使得国外一些研究者对小说标题的含义有了多种角度的猜测与分析。美国著名小说作家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评价科利尔的创作风格具备了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拉迪亚德·吉卜林、伊夫林·沃这三位小说家的特色,措辞精辟且能引人深思。大卫·兰福德评价约翰·科利尔是“一位微笑的厌世者”,在《追逐者》中,他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叙述了一种社会悲剧。这种悲剧不仅在 20 世纪早期有,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追逐者》有关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主题及女性思想引起了不少批评家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空白理论、主题不确定性、反讽艺术、人物塑造等对《追逐者》进行了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约翰·科利尔的《追逐者》进行了解读。部分研究者认为,小说中并未出场的戴安娜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与1925年发表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房中天使”形象相符,讽刺了一种自私的男权为上的爱情观。研究者们也对小说中年轻人的心理、年轻人的婚姻状况、年轻人的爱情观、卖药老人的话语、以及两种药剂的含义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在约翰·科利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中,艾伦的灵魂(anima)和代表他心中的暗影(shadow)的老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老人是艾伦暗影的投射,这种投射进一步表现在“爱情药水”(love potion)和“灵魂清洁剂”(life cleaner)所折射出的艾伦对于婚姻不成熟的想法。李红玲提出,后现代主义小说《追逐者》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在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的“文本空白理论”上加以分析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她从三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爱情的含义;男女爱情婚姻中的地位以及所想与所需的关系。另外,也有学者评价“该短篇小说言非所指的话语技巧令人折服”,反讽是一种艺术,小说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将反讽加入小说创作中更会增强小说的艺术性,提高作品本身的艺术造诣。

2.3 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