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前言
电影《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库妮丝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上映后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影评家的一致好评。对内心世界细腻、准确的描述使得这部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殊荣,影片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凭借精湛入微的表演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并且这部影片被选为了201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因此,国内外影评家和诸多学者对该电影进行了许多研究。
二、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电影《黑天鹅》的研究主要是各大媒体杂志的电影评论,《好莱坞报道》评价此电影为:“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女芭蕾舞王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芝加哥太阳时报》评价道:“剧情非常饱满,充满激情的告诉观众光荣与黑暗的荒谬。”《每日银幕》评价:“阿伦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殷不紧不慢的拍摄电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2.2国内研究状况
很多学者对此电影做了不同的研究。孟雯(2013)对电影《黑天鹅》中的悲剧美学意味进行研究,其中,分别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主题、故事构架、人物塑造、结局设计,引发对悲剧美学的思考;吴启安(2014)对电影《黑天鹅》的多重主题隐喻进行研究,从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以及天鹅、莉莉、主人公的指甲与抓痕和最后的天鹅之死等意象来研究此电影中的隐喻;谢雯(2014)对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妮娜人格形象做出研究,以女主人公的两个形象——“白天鹅”、“黑天鹅”为出发点,以及第二人格破茧而出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吴艳、陈杰(2011)对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妮娜的精神分裂进行研究,从女主人公妮娜的两种人格、人格之间的冲突以及本我人格的最终胜利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分析了本我与自我的交错、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以及本我与超我的对抗,结合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种人格理论对女主人公妮娜所经历的人格分裂进行研究;徐晔、王轶文(2011)对电影《黑天鹅》中的虚幻与现实进行研究。其中,对电影中的个别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为主人公妮娜所臆想出来的潜意识对象而进行一系列探讨;王天策(2013)对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妮娜的两种人格所映射出人性的两面性进行研究,从电影色彩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塑造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引发对人性的思考;陈亚芳(2012)对电影《黑天鹅》中的独特视角和双重视角进行探讨,认为可通过芭蕾舞角色和芭蕾舞的对比来向观众道出人生如舞台的真谛以及对主人公双重人格的成功塑造所带来的独特震撼的电影效果。
三、结语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
- 西方工业化背景下《木马赢家》中亲情关系的异化文献综述
- 《公报》杂志与亨利劳森的文学创作文献综述
- 英语应用中的汉语干预文献综述
- 西藏旅游景点译文问题探析文献综述
- EFL写作中心对学生英语写作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