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页
文献综述
1前言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所执导,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作品《Qamp;A》所改编的。影片于2009年3月26日在中国上映并获取了200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鲍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另外影片中独特的印度民族音乐、人文以及社会环境增强了影片的表达效果。此外,影片中主人公对爱情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最终使他获得高额奖金以及完美爱情也具有很大的鼓舞力,因此堪称一个创意十足又饱含深情的剧本,再加上丹尼·博伊尔风格十足的影像,创造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节奏。
2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关于本部影片,国外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以下3个角度:1影评。2关于本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对比分析。3电影本身。
1988年,埃·弗洛姆在自己的著作《为自己的人》中,着重强调了贾马尔这个在千万印度家庭中普通却又不普通的人,他用一种上帝般的视角,剖析了贾马尔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而爱德华·W·萨义德 在2003年发表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将印度这个常常能引起反响的文化大国具象化为一个“帝国”,将“帝国”形形色色的人都好似安上了一个职位,而这些具有职位的人,正反映出了印度文化中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印度文化中这方面的不满与抨击。简恩则是对《擦鞋童》、《友谊》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相似的特点,即对未来不懈追求,他们为了达到“活下去”这一“目的”,都付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努力和汗水。哈笛卡尔和图尔宾2人则从全球化、女性主义、媒体等角度研究这部电影,将印度这一社会在小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扩大为今后有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的问题,引起全球化的学者们的深思,并且为当今致力于研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全球化现象的学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无声告白》中的交流缺失问题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文献综述
- On the Duality of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论《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双重性文献综述
-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文献综述
- 《加勒比海盗》:场景构建出的不完美Scene Construction of Imperfectio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文献综述
- 西方工业化背景下《木马赢家》中亲情关系的异化文献综述
- 《公报》杂志与亨利劳森的文学创作文献综述
- 英语应用中的汉语干预文献综述
- 西藏旅游景点译文问题探析文献综述
- EFL写作中心对学生英语写作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