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0 11:08

题目: 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的研究

Nominalizations in the Abstracts of Natural Sciences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

  1. 选题背景说明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表达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顾名思义,名词化就是将名词之外,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转化为名词。这使得原有的词语在保持他们原意的同时,获得了名词的特征,可以通过在其之前或之后加入定语的方式进行修饰。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句子获得更大的词项密度(lexical density),更符合书面语的使用习惯。词项密度的增大替代了语法上的复杂性,使得口语表达中较为冗长的句子变得更为精炼,同时不丢失原本的含义。韩礼德也曾提出,科技语篇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现象。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作为典型的书面化科技语篇,应当有较高的词项密度以及较多的名词化现象。本文拟以自然科学论文的摘要为研究对象,考察摘要中的名词化现象,寻找名词化使用特点,并探究名词化如何体现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

  1.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语言学家早在1936年就注意到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化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对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 Jesperson是最早将名词化列入语法范围并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范文芳,汪明杰,2003)

Jespersen (1937) 将名词化的现象称作nexus-substantiv,他把名词化分为“动词性”和“谓词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动词的名词化和形容词的名词化。他还指出,这种语法现象将原本需要用从句表达的句子变得简洁。

Hazout (1995) 在他的论文中也通过对英语,西伯拉语和阿拉伯语的对比分析描述了他对动词的名词化的理解。他认为以名词化的动词作为主语的表达不光保持了动词原有的argument structure,又允许了副词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动词化的特征。而对于由动词转化的名词本身,Hazout又提出了两种假设,第一种是将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视作一种新的词类,兼具名词和动词的特征。第二种则是他本人所支持的,在不改变名词和动词这两个基本的词性的基础上,把名词化的动词所有的性质视为这个词从名词和动词中继承而来的。

当然,对于名词化这一语法现象,Halliday做出了最系统和深入的解释,他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在韩礼德(1985)的功能语法导论中,对语法隐喻做出了阐述,认为语法隐喻主要有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个主要功能。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下,语言是由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构成的三层次符号系统(朱永生,2006)。语法隐喻发生在词汇语法层对话语语义层的表现上。韩礼德认为,语法的隐喻是具有相对性的,他将语法隐喻较弱的表达称为“一致式”(congruent),而隐喻性较强的称作“非一致式”(incongruent)。

“一致式”指语法中最常用的,或是一开始用于物质经验、人际意义建构的语法形式,比如我们用名词指找物体,用动词指找动作过程,用形容词指代事物的性质与特征,用连词指代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等。如果违反了这样的一对一关系,就出现了语法隐喻,比如用名词指代动作过程等,即名词化隐喻。韩礼德(1994)还指出,名物化的隐喻最初可能由科学和技术术语发展而来:一方面,它为构建专业术语的不同层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他把复杂的动词或形容词短语压缩为一个名词形式来作主语,从而使论证过程逐步展开成为可能性。对于韩礼德一致式的不同标准,胡壮麟(2000)也进行了总结和解释,他把一致式的标准分为年龄,难易度,是否合乎自然,历史时代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五个大类,但这五个标准都不是十分理想。

以韩礼德的理论为依据,许多学者对名词化的日常使用做了进一步探讨,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学术语境下名词化的理解与使用上。

Liardeacute;t(2016)在他的论文中以第二外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接受了两年本科教育后对学术文本中名词化和语法隐喻的理解情况。Liardeacute;t发现作为学术语篇的一个特点,即使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们也倾向于使用名词化,而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使用名词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