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生态意识文献综述

 2022-08-03 11:08

文献综述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尤其是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想象的湘西”,不仅有着完好的自然生态,而且还体现着沈从文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意识。《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其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边城》体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沈从文对现世生态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态的期望。

由于《边城》这本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颇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边城》中的人性美、爱情悲剧、艺术特色、美学、风俗等,而对《边城》中的生态意识的研究相对颇少。过往的研究者大多认为《边城》里的“茶峒”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津津乐道于沈从文所描绘的带有原始味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俗画卷,其实如果用生态美学的观点重新审视《边城》,就会发现面对物化社会对人类心灵的重压,沈从文跟其他严肃艺术家一样,站在社会前沿,保持对社会倾向的清醒认识,以深邃的洞察目光,凌厉的批判锐气,展示财富积累背后的另一种“风景”,告诉人们“怎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应该是怎样”。他用那流畅如水、舒卷如风的叙述节奏,圆熟老到而激情四溢的本色语言讲述着他笔下的乡下人“简单的生活”,力在创建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富有生态的启迪价值。

本文的写作借鉴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具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于《边城》中的自然生态,二是有关《边城》中的精神生态,三是有关《边城》中的社会生态。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寻找突破,寻找与生态意识有关的文献资料。大量文献资料,仿佛巨人的肩膀,给本文的深入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

  1. 关于《边城》中的自然生态:譬如名作欣赏(2010年20期)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肖智成的《论lt;边城gt;的回归自然倾向》中所介绍的生活应与自然相契,生命应皈依自然。对现代社会人而言,自然人性具有最高的精神价值。人只有贴近土地、融于自然,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与庄严,才能发现美与懂得爱而免于沉沦。因此,沈从文主张回归自然。有关自然生态的文献还有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02期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家明的《论lt;边城gt;的自然意象》、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潘铃的《lt;边城gt;说“道”——自然和人性的合一》。沈从文文学世界中的一个核心方面,是一种久已不见的古典和谐美:自然与人和谐统一,自然景物与人交融共存,万物息息相关,互感互知,皆笼罩在一个既无情又有情、运行不息的'天地'之中。'现代'的到来、'风景的发现'使得这一切迅速远去,这固然有其必然性,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自然'不断被迫丧失作为人类家园的诗意,丧失作为万物之母的尊严,沦为客体、对象、手段,人们的情感和希望也就终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如空中楼阁般脆弱而不堪一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姜燕、程诺的《lt;边城gt;的自然景物描写与古典和谐美》所暗示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找到一条复归古典和谐美的道路以维持精神家园的平衡。沈从文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多地对遗留的自然、封闭的家乡湘西进行细致的描绘,由于交通闭塞,湘西没有遭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染,自然生态的独立价值得到了保护,《边城》里的“茶峒”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而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说与茶峒这一边地社会处在一种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共生”状态之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未受浸染的小城的描绘,来达到对人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关系的把握。

二、关于《边城》中的精神生态:我所查找到的文献有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10期)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杨利香的《试析lt;边城gt;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启示》,它讲述了我们当代人应该在沈从文的向美'、'尚善'、'忧患意识'的精神感召下敬畏'美'、重振社会道德,这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需要。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标志着新诗学、美学承担着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双重使命,而沈从文以细腻优美的生命感受力触摸自然及生活在其上的人们,并非仅仅为了记载那纯真的自然美,而是为了展示生存在那个地方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自然的生态系统所蕴含的自然美在人性的优化和滋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贻民的《lt;边城gt;的精神分析式解读》中在弗洛伊德主义与其它西方理论一起试图跻身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直接间接地受其影响。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潜意识、无意识活动因素自然流动,常态变态心理跃然纸上。本文拟从塔与溪的总体象征意味、'恋水情结'——'恋母情结'的一种变体、雾气笼罩下的力比多、对翠翠梦的解析这四个角度对《边城》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希望为阅读沈从文的经典之作提供新的启示,打开新的视野。至于另一本文献,文学教育(下)(2017年09期)四川师范大学赵丹的《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lt;边城gt;中的翠翠》,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其中运用的理论有梦的理论、性本能理论等。旨在阐释翠翠的悲剧性的由来。《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lt;边城gt;中的翠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边城》的研究现状;第二,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第三,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在翠翠身上的体现;第四,结论。从生态视野来看,翠翠无疑是个悲剧,因为只达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互动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达到精神生态之间的互动,唯其如此,优美健康的自然生态才富有更实际的存在意义,人与自然需要对话,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交流,尤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面前。

三、关于《边城》中的社会生态:有关《边城》中社会生态的文献也有很多,如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04期)新汶矿业职工大学杨仲菊的《谈沈从文在lt;边城gt;中展现的社会理想》,这篇文章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沈从文对社会和人生独特思考的原因,分析了沈从文的社会理想的意义。还有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成宁、赖扬平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看lt;边城gt;的和谐社会》,通过《边城》让我们反思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我查找到的文献还有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离的《lt;边城gt;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沈从文通过一部《边城》宣泄了他自己所推崇的美好的人,美好的精神在急速的社会转型中,因迷失找不到稳定的支点所感到的惶惑,所发出的深沉叹息。他多么希望家乡的自然之美能朝着健康的精神之真、社会之善进发,建立一个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协调有序的大美世界。然而现实状态又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良好愿望的无可奈何的破灭,从他的失望里,我们可以看到某种难能可贵的生态担当。

而有关《边城》中的生态意识的文献较少,我所能查找到的内容有限,如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10期)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毅军、欧阳友珍的《lt;边城gt;的生态美学意蕴及其跨文化传播》、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杭州电大吕丹的《沈从文lt;边城gt;的生态解读》。另外还有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年12期)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徐伟的《编程的人生美与生态美解析》,在 这篇文献中,文章主要对《边城》中体现的人生美和生态美进行了探析。

目前国内外研究沈从文《边城》的文章很多,但研究其中生态意识的颇为少数,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难点和创新所在,但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边城》的生态意识也是可以全面了解的,在参考大量的文献后发现,《边城》中的生态意识值得深究,它启示着当代人应如何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文明的生态家园。

整个资料搜集过程,有很多信息加工处理以及取舍得抉择,由于对《边城》中的生态意识的研究较少,本人学识有限,可能本文写得不是很周详。尽管如此“求心始得通词,会意方可知言”,这毕竟也是本人用生命体验的主动治学精神的结晶,自己尤为珍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论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的揣摩比较有更深入探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