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璞小说《东藏记》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献综述

 2022-08-02 02:08

文献综述

《东藏记》是著名女作家宗璞的长篇小说力作,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它继续《南渡记》的故事,又可独立成篇。小说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弗之一家和师生们在国破家亡、居无定所情况下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情操和价值取向。

《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敌人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物艺术品格。《东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越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

《东藏记》顾名思义,说的就是东躲西藏地跑警报和搬到农村住下躲警报。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东躲西藏的战乱中进行着他们的事业的——年长的校友们对此均有亲身经历,年轻的校友们在作者极富感染力的描写中,也会激发出对日本侵略者的义愤和仇恨。

《东藏记》的故事发生在昆明,书中自然要写到昆明的景色、文化和民风民俗。开卷第一页就是“令人赞叹”的蓝天、白云,昆明古老的石板路,迷人的山水和宜人的气候bdquo;bdquo;附中的校友们读到这些描写,定会感到无比亲切。作者在书中还大量使用了昆明话,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趣味性。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昆明老百姓天天在使用,却不知如何书写的口语,宗璞倒从文字上给予了解答。例如大家说什么东西便宜,总爱用的lsquo;相因rsquo;一词,这次我总算在《东藏记》中找到了它确切的文字表达,即lsquo;相宜rsquo;2001年10月

9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宗璞长篇小说《南渡记》和《东藏记》的研讨会,应邀出席的有著名作家王蒙、刘心武、陈建功、张抗抗及知名专家、学者共二十多人。会议由陈建功代表中国作协讲话,接着与会者谈到了两卷小说、特别是《东藏记》的艺术风格。写作特点和人物描写等问题。

发言者认为这是一部诗化的,散文化的小说。书中充满了优雅的意境和情感的律动,也有人把它和《四世同堂》、《围城》相比较,认为它写出了作者多年来刻骨铭心的东西,因而更为真实感人bdquo;bdquo;一位学者把《东藏记》称为本世纪初的一部小说精品,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不少媒体对这次会议均作了报导。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原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

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联系客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