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马尔克斯的小说都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情况下学术界也不乏对《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可将这些研究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对书中角色形象的研究;第二类即为将马尔克斯的写作方式手法和他不同时期其他作品相比较。但是不论哪个阶段,“孤独”这一思想都存在于马尔克斯创作过程当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孤独”是马尔克斯用作品向读者描绘20世纪上半叶的哥伦比亚人民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的途径。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在作者本人看来,这部小说是他“所有作品里最无懈可击的”。从小说反映的主题看,有研究者认为作者通过描写上校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影射哥伦比亚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军事独裁的罪恶。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以上校为首的角色形象,从这些人物角色看,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对待金钱的态度各不相同。由此出发,本文拟从小说各角色的金钱观念着手,以期对小说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马尔克斯前期的创作中,这种描写人民苦难生活的愿望已经有所流露表现,同时也体现为一种受到压抑的现实。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代表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前期小说的一个类型。以正式出版的年限为依据,这类小说创作年份大致上在1958年至1962年之间,语言风格以“写实”与相对“客观”为标志,取材于哥伦比亚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尔克斯在自述里写:他发表了《枯枝败叶》之后,恰逢“哥伦比亚的社会、政治形势开始严重恶化”的时期,“接着,人们称之为lsquo;哥伦比亚暴力rsquo;的时代随之而来。”1982 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在讲稿《拉丁美洲的孤独》中曾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马尔克斯善于把现实与幻想、直接与隐喻、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相结合,通过作品的故事情节,揭露反动独裁统治、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抨击时政流弊,但在他的作品中,悲观、孤独、郁闷、忧伤的气氛总是笼罩着作品的始终, 这固然是腐朽黑暗的社会产物, 但也是拉美许多知识分子的情绪的真实流露。
马尔克斯在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通常是基于现实原型塑造出的形象,是他本人或周围人处境的写照。马尔克斯在写《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初稿时,他在巴黎有三年时间一直过得非常艰难,捡空酒瓶、旧报纸卖钱度日,甚至有时从有肉骨头的人家那里借骨头来熬汤,然后再还回去。他每天都去等信,期待从国内收到个好消息。之所以马尔克斯能够把上校生活的窘迫写得生动,把上校焦急不安的神情描写得细致入微,是因为他本人有这段生活经历。特在1968年会见记者时坦率地承认:“hellip;hellip;,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他甚至还说:“我要是没有这三年穷愁潦倒的生活,我可能当不了作家。”同时上校形象和经历的塑造都是基于马尔克斯的外祖父,老人曾经参加过内战,一辈子都在等着领取“军功奖”。外祖父死后,外祖母堂娜·特兰基利娜接替丈夫等待这笔空想的酬金。加西亚还记得双目失明的外祖母喊道:“等我百年之后 ,希望你们能领到这笔钱 。”而小说中的故事源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目睹的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的闹市码头上 ,马尔克斯有好几次总看到一个人在等渡船,对方神色平静然而内心惴惴不安。马尔克斯基于多方面塑造出了上校性格饱满立体、多面化的形象,因此智利文学评论家路易斯·哈尔斯认为,上校这个人物是马尔克斯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对政府的腐败与生活的忧虑感到沮丧的老上校,迟迟盼不来退休金 ,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只斗鸡身上,抵御着饥饿,期待一种超越不义与冷漠的制度。他的最后胜利与解脱带着一种悲喜交集的英雄色彩。
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在离开巴黎之后才多次修改并决定发表的,马尔克斯称其“无懈可击”“有可以面对任何敌人的力量”,从语言和内容上都说得通:
语言上所谓“无懈可击”,是指这篇小说的语言结构,它精雕细刻,讲求效果,“其合理的结构则取决于主题的自然氛围”,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写实的手法赋予其结实、有力的质感,就像小说中上校的人格一样,有一种潜在的,震撼的力量。如果作家缺乏“真诚”,小说很难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可依据的解释来自于作家本人。他认为这一类创作总体上服从于政治的要求,带有社会的“承诺性”,与作家的志趣不尽相符。
而内容上就更容易说得通:基于现实创作,小说由葬礼起,到上校被逼问如何生活结束。可以说上校在一瞬间豁达超脱于“人”的束缚,达到了所谓“第三条岸”。但是上校整本书一直循环在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等他的信,等斗鸡比赛开始,等十月过去。由于等待是带着希望开始的,而等待的结果又是不确定的,因此,上校在心理上必然是一种希望与绝望相交织的复杂状态,马尔克斯对于这种复杂心理状态的表现,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信在哪里,多久会到,上校想这些问题的同时,邮差告诉他“没有人写信给上校”,医生说:“只有一个东西一定会到的,那就是死神。”这两句话穿插作品其中,也给作品加了些荒诞效果。
等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有“待”而“等”。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 人会因为希望而去等待, 这种希望存在于明天。 由于等待的结果并不确定,因此“等待”一词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性的概念。等待的结果可能会实现,因此,在等待过程中,希望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一结果只能在未来到达,而未来却带有一种绝对性和无限性。“人只能生活在此刻,而希望却都在下一刻,等到了昨天希望中的明天,却发现仍旧处于又一个明天前的今天,人与强大的时间抗争最后只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未来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和张力,而这种等待的过程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就造成人内心强烈的失落感,进而产生焦虑,困顿,忧伤等内心体验。在小说中,上校对于抚恤金的等待也是如此,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自上次内战之后五十六年,上校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而等到的东西屈指可数,十月算是其中之一。”上校等退休金时间之久,作者借妻子之口说出:“可是从你开始等信到现在,这个序号的彩票已经在报纸上出现三四回了。”也表现了希望之渺茫。上校也有失望不愿回家、想上街走走的时候,马尔克斯薄薄一本书只写了三四个月,上校情感如此丰富,那五十六年来上校又是怎么度过的呢,一切尽在不言中。上校又露出那种天真而充满希望的神情去面对十月,面对等待,面对斗鸡,面对来不了的信。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以及种种等待的煎熬和矛盾, 这种希望和绝望相交织的矛盾心理在小说中都有艺术化的体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