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浅析文献综述

 2022-07-14 08:07

文献综述

张爱玲是文坛的奇女子,也是我非常钦佩的的人。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现在似乎是文学作品贫乏,理论也贫乏。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贫乏,理论也贫乏。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面才斗争的。”张爱玲简单直白的表达对都市世俗文化的喜欢,她喜欢舒适放松的慢生活,听听小曲儿,看看小报儿,是令人十分惬意的。她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又是个很念旧的人,她其实喜欢的是平凡世界里包裹的普通生活,由于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她感觉很亲切,和谐,饱满,有强烈的世俗味道。这些世俗人的观念和世俗观念,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她把这个观念运用的很出彩,在她笔下创造出的是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这个世界是由男人与女人的婚姻和恋爱等故事所联系起来的,她通过这样将世俗中的悲,世俗中的无奈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世俗的环境气氛,世俗的故事情节,还有世俗的生活情趣,更有世俗的人生和人性。张爱玲的小说无论从创作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从艺术特征,语言特色上都有着强烈的世俗情怀。而我的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主要对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的人物形象、人物悲剧及根源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小说中顾曼桢及相关人物的爱情悲剧,去探究特殊时代下人们与命运的抗争,从而引发对封建传统思想意识与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批判。为了做好毕业论文,我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内诸多研究张爱玲《半生缘》作品的作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较为清晰和果段,并且得到了大部分文人的肯定。这些文献资料一方面并没有将“顾曼桢”的人物性格和悲剧根源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为论文的创作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也充分体现了论文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这些文献中关于顾曼桢的情感婚姻的分析以及评论,为我论文的成稿提供了素材、理论来源、实际范例等。

在研究《半生缘》中的人物悲剧上,我个人认为较为成功并且分析全面的是戴灿锦,她认为这部小说中,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个:①性格缺陷对自身选择的影响,他认为女主人公曼桢看似是“新时代”下的女性形象,但却依然软弱和自卑。她的独立其实只是脱离家庭的供养,自己赚钱生活,但精神上并没有摆脱家庭对她的影响,如果不是在意姐姐舞女的身份,让自己感到自卑,可能在面对世钧三次求婚的时候,她也就不会退缩了。这种软弱也体现在遭受姐夫强暴,怀了孩子的时候,盼望着世钧能够来救自己,结果却等来了世钧另娶的消息。在生下孩子之后,选择逃跑到无人认识的乡”下去教书,企图以这种方式救赎自己。②社会身份的构建对命运的影响,他认为翠芝的社会身份是三个女性中最为高贵的,但由于自身缺乏生活追求和理想目标,而显得那么空洞,苍白。她宁愿去接受门当户对的婚姻交易,也不愿意通过努力,自已把握人生。曼桢和曼璐是社会阶层中的普通人家,他们的身份构建就是社会底层小人物。曼璐为了养这个家,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出卖自己的身体,通过满足男人欲望来获取金钱的资本。最后竟然为了保住自己祝太太的身份,和祝鸿才一起陷害自己的妹妹。戴灿锦有句话说的好,“人性要有多麻木和不堪才能走到这一步,与其说是社会造就了人,倒不如说是人选择了社会的现实,并在现实中毁灭。”

在研究《半生缘》人物悲剧上,还有一个比较出彩的学者,叫做余静芳。她认为曼桢的悲剧是有层次性的。她认为作为一个聪明、坚强、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知识女性, 却遭受姐夫的强暴, 在暴力下成为荒唐的生子工具—这是作为知识女性的悲剧, 曼桢的第一悲;被母亲和姐姐等至亲背叛与抛弃—这是作为女儿、妹妹的悲剧, 曼桢的第二悲;离开关押了一年的囚牢, 以为可以得到爱情的抚慰, 但是爱情却因误会而离开了她—这是作为爱人的悲剧, 曼桢的第三悲;与强奸犯结婚, 明知是将自己埋葬却还得跳入那个无爱的婚姻之墓 以一种自杀的姿态过着她的婚姻生活—这是作为女人的悲剧, 曼桢的第四悲。张爱玲曾经说过“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觉得余静芳分析的已经很到位了,条条点点,清清楚楚,让人能够更块地了解《半生缘》这部作品。

杨鹏飞曾写过一篇文章“《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他通过从创作过程的独特、题材的独特、人物设置的独特,分别论述了这部小说究竟独特精彩在哪个地方。张爱玲是从 1966 年开始改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名字也由原来的《十八春》改为了《半生缘》,曼桢和世钧再次相遇已是14年后,两个人因为命运的安排,机缘巧合下两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女在因为误会和隔阂分离了14年后带着满心的悔恨和痛彻肺腑的遗憾再次见面。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从最开始的1950年到最终完成的1968年,历时18 年。又是十八春,在这十八春里,张爱玲也变成了一个花甲老人。她所处的创作环境,也由中国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美国这个号称思想自由的国度。 《半生缘》却是张爱玲对于人生、爱情和命运的个人化的阐释和解读。因为张爱玲一向厌恶有着庸俗喜剧结局的故事,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这一点从她的一个惊人的譬喻中可以得出。她说: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有些人生看上去多姿多彩,华丽无比,让人心生艳羡,无比倾慕。但是,开始这样华丽的人生之后,弱肉强食,你会不知不觉中变成吃人的怪物。同时,这样的人生开始了,就停不下去了的。因为如果你忍受不了这样的人生,抛弃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那么从此你便没有人生了,只能走向死亡。因此,饱含凄美哀怨结尾的悲剧性的《半生缘》,才是张爱玲真正想写的故事,才是张爱玲犀利冷静的态度下,笔端流露出的真实人生世俗味道。

同时,我也参考了很多其他的文献,其中有刘邵铭的《到底是张爱玲》;李晓花的《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婚姻的探索》;史丽芳的《试论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其等等,其中有很多不同的分析人物悲剧特色的观点和分析,对我进一步了解张爱玲以及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动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著作,都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张爱玲和其小说的艺术特色铺垫了许多色彩,本文旨在分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人物的悲剧本质,主要来自悲剧根源和悲惨的艺术表演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让人物能够在大家面前尽可能完整地显现出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