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与黑》中的平等观念文献综述

 2022-07-14 08:07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论《红与黑》中的平等观念

一、前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它是作者司汤达以《司法公报》上刊登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与开拓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的长篇小说。其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小说讲述了法国复辟时期下层青年于连靠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凭借各种手段,其中不乏有不光彩的手段,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辛苦奋斗,最终却被社会无情送上断头台的故事。

作者司汤达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以主人公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红与黑》这本小说对现代小说艺术发展贡献已被载入史册,自小说不同国家译本问世以来,一个半多世纪中,人们从《红与黑》看出的东西不比现今中国所研究的《红楼梦》中少,《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红学”与“贝学”(司汤达的本名亨利·贝尔)。而随着西方多种批评理论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通过新的批评方法,对《红与黑》这本小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研究大多是从人物形象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出发,将人物放在具体的法国当时的大背景之下,并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研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于此本小说理解,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翻译界广泛掀起了对司汤达《红与黑》的热译,但在此之前,只有赵瑞蕻先生与罗玉君先生的两个译本。受“文革”影响,很多名著的翻译一度停滞,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风气的兴盛,名著的翻译也逐渐掀起热潮,《红与黑》正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在1986年郝运先生的译本出世后,此后十年内,《红与黑》译本数量激增,张冠尧、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等人都加入到《红与黑》的翻译中来,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的重译版本。《红与黑》的不断重译也促使国内各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甚至有些出版社一连出版了好几个版本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同时,《红与黑》的插图本、连环画也随着热译现象的出现而走俏,可以说,《红与黑》在我国外国文学的重译史上算得上是重译版本最多的译本著作了,其数量只有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可与之相提并论。

总体上来看,我国关于《红与黑》这本小说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