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9-07 10:09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摘要: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解决,是幼儿学会同伴交往,学会与别人协商、沟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从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活动类型、主动性、方式及效果几个方面,对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的介入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运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对自身介入行为、教育观念的认识以及评价,从中提出了提高教师介入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 教师; 介入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的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是达威(H.C.Dave,1934)对幼儿的200个冲突事件进行的观察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达威对冲突的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心理学们并没有更多的研究同伴冲突,而是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中。[1]直到80年代,国外才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

(一)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

马利和麦科穆瑞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幼儿一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选择介入。而教师介入的情景包括孩子发生尖叫、嘲弄、打击、敲、拉头发或头等行为。研究结果还表明教师通常使用的介入方式和策略有将引起幼儿发生冲突的物体移开或者进行替代。此外,教师还会直接介入到幼儿的冲突状态中,当出现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时,才让幼儿自己解决。[2]吴观察了四百名2岁、3岁和4岁的幼儿在班级中发生冲突时教师的介入情况,结果发现教师的介入会因为孩子的年龄差异而频率有所不同,但介入策略却不会因孩子的年龄或孩子的特定行为而有所差异。[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