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分析戎狄是何许人也文献综述

 2022-09-03 10:09

从军事角度分析戎狄为何种人也文献综述

摘要:不少人对戎狄并不熟悉,认为所谓戎狄就是匈奴胡人等游牧民族。其实不然,戎狄除了在文化上与当时中原民族有所差异外,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那样游牧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天壤之别,不少学者从先秦文献所记载戎狄的分布范围、人种归属、以及出土青铜器等方面论证戎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并且和当时的中原民族差异并不大。本文对于前辈提出的观点进行选择性的概括,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疑问,不对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戎狄,地理,青铜器,兵器

司马迁曾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将匈奴视为先秦时期戎狄的后裔,并将戎狄和之后的诸胡混为一谈,而这一错误一直延续了下来以至于现在不少人仍然认为商代的鬼方和西周时期的鬼戎、山戎、猃狁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还有秦汉之后的匈奴诸胡人是同一种人,只不过是由于音译或是误载的关系加之时间的推移导致后来对其有不同的称呼。乍想之下这一观点颇有道理,因为从地理上看先秦时期戎狄和后来诸胡等游牧民族所活动的地区确有很大的重合之处,例如今天的河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东北部地区都曾是戎狄和诸胡活跃过的地方,将匈奴等作为戎狄的后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墓葬被发现,加上对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和对古籍的深入剖析,有学者发现匈奴和古之北狄并不是同类。例如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明确提出:“古之北狄,《史记》悉入之《匈奴传》中,后人遂皆视为匈奴之伦,其实非也。”[1]吕先生首先认为戎狄应该类似于南北朝时期的山胡,是居住于山地,其兵种通常以步兵为主,而匈奴是《管子》一书中所记载的骑寇,是骑兵居住于原野,行军迅速劫掠方便才成为中原一害。吕先生同时指出,我国在春秋战国之前事实上并未遇到真正的骑寇,这也是先秦时期北方未成为边患的原因。

吕先生的推论与林沄先生在《戎狄非胡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形成过程》等多篇论文的观点颇为契合,林沄先生分析了当时的气候因素,认为北狄当时所处的地带降水想较今日还算充沛,不可能都是草原地区,倒更适合农业的发展,大规模放牧显然不太可能,马匹数量并不多;其次从人种上来说戎狄多为东亚蒙古人种,而后来的匈奴则是北亚蒙古人种,人种的归属上两者算是独立的个体;林先生也提到戎狄的武装力量更类似于中原多以步兵为主而非骑兵,且装备有战车。[2]这一点可以从戎狄所处地区并非完全是畜牧业中得到印证。此外马长寿先生在《北狄与匈奴》一书中从北狄的分布,与华夏诸国的关系以及北狄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发面进行分析,与林沄先生的结论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当时,北狄与汉族错局杂居,相互婚姻,长期共事,到春秋初期都与华夏融合为一体,无所区别。也就是说后来的匈奴已经和北狄没什么关系了。[3]古籍所记载关于戎狄的内容能够推理和印证出戎狄非匈奴,而考古所出土的相关文物也弥补了论证上的不足之处。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中收录了相当一部分戎狄的青铜兵器,我们不难看出戎狄兵器主要以扁茎剑,啄戈和短柄战斧为主,样式与华夏相接近,部分以兽形雕塑作为装饰。[4]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各类青铜器,青铜铭文被发现,影响力较大的有多友鼎、师同鼎、小盂鼎等青铜器所携带的铭文。不少学者对铭文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剖析,发现戎狄和匈奴等游牧名族确有诸多不同之处。从师同鼎所记载的铭文来看,在此次战役中,从戎狄中缴获的战利品主要有车马、大车、盔甲兵器、鼎、牲畜等。李学勤先生在《师同鼎试探》一文中认为所谓大车是载重用的牛车,和车马的区别不仅在于用途也在于所用牲畜的不同。[5]陈世辉先生的观点与李先生相近,认为大车是个专有名词,和役车应为一类,是戎狄运输辎重的车辆。对于铭文中的“金胄”李先生以为金胄应该是青铜制作的头盔,因为“胄”字是从“冒”分化而来,“冃”本意也是在眼睛上面的帽子。但鄙人认为只有头盔没有盔甲似乎说不过去,再者古人本就有用首级代表斩杀的敌人数量,是否此处的金胄代表的是成套的头盔和盔甲呢?对于陈世辉先生在《师同鼎铭文考释》中提到师同鼎铭文中的“辅”认为应该是“釜”,类似中原的簋,推断为戎狄的行军锅的说法[6],我抱有一点疑惑,因为对于铭文中的提到的这样一股戎狄的小股部队来说,五十口行军锅未免太多了一些,并且“铺”既然能和“釜”读音相近,为何不能解释为“斧”呢?因为早期北方青铜器中战斧也是十分常见的,而且从数量上来说也符合此次遇到戎狄的规模,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其实,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戎狄与中原的差别一是强调地理位置的远近,认为越是远离中原地区越是些不开化的蛮荒之地;其二是强调文化修养的差别,《国语》中就有不少对戎狄素养的描写且多为鄙夷之语,如:“戎狄无亲而贪”“夫戎狄hellip;hellip;贪而不让”“夫狄hellip;hellip;愚陋”[7]。其三是强调生活习俗与中原不同,《左传》中提到:“我诸戎饮衣服不与华夏同。”孔子也提到戎狄的习俗是披发左衽的。其论述的中心还是以文化差异为主,而这种文化又和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厉公曾对秦国国君说:“白狄及君同州,君之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8]而晋国公子重耳为戎女狐姬所生,又娶狄女叔隗、季隗。[9]可见当时秦国,晋国与戎狄都有血缘婚姻上的关系,戎狄更像是中原的远房亲戚。

  1. 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31 uarr;

  2. 林沄.戎狄非胡论[C].林沄学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 uarr;

  3.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uarr;

  4.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49. uarr;

  5. 李学勤.师同鼎试探 J.文物,1983(6):58. uarr;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