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知识界对社会道德堕落之原因及其救济法的探讨文献综述

 2022-09-03 10:09

清末民初知识界对社会道德堕落之原因及其救济法的探讨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西方的强烈影响,传统的儒家纲常道德受到质疑,国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开始崩塌。同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衰败,传入的西方自由民主文化稂莠不齐,使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混乱失范的状态,这些都导致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道德的堕落。于是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社会道德堕落救济法的不断探讨。时人从各个阶层、流派以其不同的眼光和思想观念对于社会道德堕落的救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政治上主张要改良政治,经济上要培养节俭的风气和增强国民经济,在教育上则提倡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而面对信仰缺失的情况,时人则提出要设“孔教”为国教。

关键词:清末民初; 道德堕落; 信仰缺失; 儒学; 救济法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对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仰等方面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对于信仰和道德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也分析的鞭辟入里,这都为研究清末民初道德堕落情况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时人对社会道德堕落现象和救济法的探讨可以再现当时社会道德堕落情况和社会信仰的缺失情况。

齐艳苓在《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与重构》中认为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冲击和严峻的社会、民族面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重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齐艳苓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所特有的,那么对伦理道德变革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是经济基础的转变。清末民初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冲击,是引起伦理道德变革的重要原因。政治上,封建皇权不断衰落,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腐朽,加之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由封建皇权所支撑、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原则逐渐衰落。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虽然旧的政治体制被打破,但对于新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探索却显得异常艰难。《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与重构》一文更是明确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才能实现彻底的伦理道德观点的变革。赵炎才在《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的历史考察》中指出,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的产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并在文章中列举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郑观应等人对道德堕落的感叹核对就是救人的呼唤,指出梁启超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救世。作者通过列举实业界、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民国统治阶层、保守派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们对道德救世的呼唤,对清末民初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的思想都做了简单介绍。

也有文章对当时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黄岭峻在《论清末民初的道德危机》中就提出“由于中国近现代思想界在处理传统、道德和宗教这个三角关系时,所面临的两个矛盾,使得人们在构建道德规范时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将宗教、传统文化和道德三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于知识界对此矛盾的探讨也做了一定的总结。文章从陈天华自杀事件开始探索,提出“维系道德可能以宗教为准绳,但宗教又与进化论相矛盾,那么社会的道德规范究竟靠什么来树立或维护呢?”作者认为,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当时社会的难题,也是清末民初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即缺乏稳定性的道德规范。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清末民初的道德危机,一是清末儒学的奔溃,二是道德规范的丧失。“以儒学为核心的旧道德崩溃的直接结果便是人们的行为举止突然没有了固定的标准,即道德失范。”作者还列举严复论评宗教的合理性,证明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人意识到宗教与科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宗教可以作为道德的支撑。那么道德对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有何作用呢?“在民主政治还未建成,法律体系尚待完善之际,人们所能借助的唯一行为规范,便只有道德。”作者认为,清末民初人们已经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但对于道德规范的实际内涵,却又莫衷一是。

经济领域的伦理道德情况,学术界对其研究不多,其中赵炎才在《致用与重构的二重变奏 清末民初伦理道德近代嬗变研究》里,就对清末民初社会伦理道德堕落的现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对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经济伦理的研究更为详细、深刻。经济伦理是评价人们经济活动,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理论和观念,包括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及其理论及其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和理论的认知即评价系统。文章着眼于清末民初社会经济道德堕落,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分析道德堕落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救济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