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2 11:08

小学高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是由PISA测试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近年来越发被国际阅读测试重视,随该种文本在生活中大量出现,2011 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第三、四学段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上的目标定位。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界定、文本类型、阅读方法、教学策略、试题研究这五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教学; 文献综述

一.前言

“非连续性文本”虽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ISA)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但此种文本却是一直存在的。随着“非连续性文本”被写入新课标,该种文本越来越受到国内语文教育界的关注,许多研究对其涵义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本土化的解释。按照 PISA 的解释,“非连续性文本”( non-continuous text )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1]而2011 版《课标》中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一般文本(也就是“连续性文本”或 “课文”)而言的阅读材料,在呈现形式上以图文结合或多种材料组合等为主要方式。[2]

二.研究背景

1.国外研究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最早源于国外,在日常生活以及计算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外有关该文本的研究工作如下:由经合组织 OECD 发起的 PISA 阅读素养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选定其中一项为考察内容;美国教育测评机构发起了国际成人阅读素养调查(简称 IALS);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IEA 也开展了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简称 PIRLS),并就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评测。PISA 对阅读素养的界定借鉴了 IALS 较强调的“社会参与性”,强调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活动中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如科普文的阅读、大数据资料的分析,小组间筹备一次出游活动、设计一份地图、制定一款旅游路线,撰写家用电器的说明书等等。由此考察学生将文字阅读能力转化成逻辑实操理解上的能力。PISA 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表达。理论方面,PISA 主要观点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有组织的矩阵格式,是基于组的列表,表现为表格、图形、目录、索引等形式,研究如何用最少的文字,以图表形式表现其信息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外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也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以 PISA 及 IALS为主的阅读素养测评方面,两者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构成及阅读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在知网上的搜索,按照主题为“non-continuous text”,匹配为“精确”,发表时间由“2000年1月1日—2017年5月17日”,共搜索到2篇文献资料。该课题研究尚处于萌芽发展的阶段,成果仍未成熟。那些过于绝对化的优劣评判亦然为时过早,因此,本文在此主要梳理和分析国内学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界定、文本类型、阅读方法、教学策略、试题研究这五方面来展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