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父母在新空巢阶段的亲子关系调适文献综述

 2022-11-29 04:11

大一新生父母在新空巢阶段的心理调适

开题报告

  1. 文献综述

(一)新空巢家庭的界定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空巢家庭己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空巢家庭进行了探讨。由于学者们最初在研究时并没有意识到“新空巢”家庭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的研究中,往往将“空巢”家庭等同于“老年空巢”家庭,即“银发家庭”,更多研究老年群体的独居生活状态。

因此,一般认识上的“空巢”家庭是所有子女由于各种原因陆续全部离开原有核心家庭,导致父母老年独居的家庭形式,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收缩完成阶段”。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影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除典型意义上的“老年空巢”家庭之外,新“空巢”家庭开始成为一个普遍、明显的社会人口现象。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进入空巢期时大多处于中年阶段,平均年龄在45—49岁之间(谭琳,2002;石燕,2008;风笑天,2009)。刘楠认为,新空巢阶段是指家中独生子女由于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等原因,不可避免地离开了原属家庭,使得正值中年期的父母进入了空巢阶段,形成了一种家庭成员为黑发人群的空巢家庭的新形式:“空巢期的提前,使得这种新空巢家庭比原有空巢家庭的成员更年轻,在体力、精力、收入水平、心理状态、预期寿命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1]。谭琳对新“空巢”家庭的界定,在目前对新“空巢”家庭的界定中最具代表性,它是在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2]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多数为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唯一的孩子离开父母使得原本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骤然发生改变,如果在他们离家后,家长不能得到有效的调适,就会出现生活质量问题,进而导致家庭状态失衡。

  1. 新空巢阶段父母心理状态的解释
  2. 社会角色的转变冲突

美国文化人格学派重要代表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被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在代表作《人格的文化背景》中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地位是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直接的集合,而角色则是体现着地位的动态方面,是围绕着地位而产生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处在一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此外,他也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

对于中年父母而言,他们对“家长”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与角色行为期待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持久影响要求他们对孩子抱有关心与教育的“义务”,他们在之前与孩子的长期相处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模式。当新“空巢”阶段来临时,中年父母被“留守”在家中,这时他们作为“家长”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会出现弱化甚至是中断,这会导致其角色集的平衡被打破。在子女离家后,新空巢家庭的父母注意力还无法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等问题(谭琳,2002;刘楠,2012;刘馨,2016)。如何恢复角色的平衡是新“空巢”家庭能够平稳过渡“空巢期”的关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