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某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18 03:11
  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作为我国的主体民族,在国家内拥有天然的文化和政治优势,一般被视做国家的主体或代表,因而对国家的心理认同度最为强烈。少数民族族群多样,文化多元,民族心理各异,受民族,家庭和宗教习俗影响,普遍存在民族情感浓厚,思维相对单纯和心理封闭等特点,因而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高校读书和生活,必然会有一些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民族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再加之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差别,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内地学校,与汉族为主体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时,会出现一些社会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就业适应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成为了各个学校及少数民族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社工作为受过训练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掌握社工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其角色和一般的老师、心理学家、辅导员有着根本的区别,他的服务方式更具专业性。社工秉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四,国内研究状况和国外研究状况

2010年6月,可以说正式拉开了社会转型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序幕,此后,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推动下民族社会工作也开始更多的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四年之后,成立了民族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14年,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不同学者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不同界定,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议题。对于“民族社会工作”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的不同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有着共同性的内涵,也有自身的特点。例如,有的学者强调制度要素,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依据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开展的救助服务:有些学者强调发展要素,认为民族社会工作应当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问题:有些学者强调文化因素,认为民族社会工作应当具有文化敏感性和跨界视角。在“民族社会工作”概念界定上,我十分赞同hellip;hellip;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是一个多元化的呈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具体不同的社会工作。例如,以土著居民或者原住民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以少数民族族裔和难民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等等。不管是欧洲的社会工作模式还是非洲的社会工作模式,关注的焦点始终是服务对象。

国内文献综述:赵富才(1999)利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大学新生从学习、生活、人际三个方面做调研。被调研测量的维度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教学方法、生活方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调研结果得出,大学生新生出现适应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消极、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张栓云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在其文章《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由于学习内容不熟悉较吃力,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环境不适应等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接着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通过经济、文化、民族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得出文化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周鹏生(2007)在其文章《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存在适应问题不仅仅是轻微的困扰,对很多人来说对日常的人际交往也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学生表现不自信,少数学生存在有人际敏感症状。王新意在其文章中《多元化视角下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中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得出,文化适应是全方位的感知过程。文章中对藏族大学生的适应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调查表明,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有显著差异。从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来讲,藏族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学专业等因素对他们的文化适应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从外部环境因素来讲,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内地主流文化背景与西藏边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有极大的碰撞与冲突,藏族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来到内地,与汉族学生在学习、生活方式上有极大的不同,会出现暂时文化休克现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适应内地的生活环境。另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家庭培养的素养都会对学生文化适应产生较大影响。白亮(2006)在《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己早已适应并熟悉的母文化进入到汉族文化为主体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发展必须面对文化适应的考验,进而适应文化,融入文化中。而由于少数民族普遍来说民族意识较强,对自己少数民族的文化较为肯定,所以在接触汉族文化时出现文化适应的困境就在所难免了,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国外文献综述:西方代表性国家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给予较大的关注,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亚裔学生、拉丁裔学生、非洲裔学生。由于拉丁裔学生与非洲裔学生比较有代表性,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多。Robert和Angela发现少数民族在上大学前,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接触经历对他们大学适应会产生不同影响。经历给予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异文化的提前接触的机会,有了对异文化的适应经验。他们认为,在以白人为主的大学中,非洲裔少数民族上大学前经历丰富的种族群体交往,那么他们的大学适应会相对来说较其他没有此经验的学生要好很多;而在以黑人为主的大学中,非洲裔少数民族上大学前经历较少的种族群体交往,那么他们进入到新的环境时,对大学的适应反而会更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校园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会受到与他们民族身份有关的压力,如要求具有民族习惯的保存等,民族身份的额外压力会对他们的适应过程产生影响。Harrel(1993)认为,校园种族主义歧视与经历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生活适应过程产生较大的困难。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在研究开始前,通过学校图书馆、人文院资料室、各种学术期刊网站、图书馆借阅等渠道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搜集和阅读以积累论文写作所需要的材料。通过广泛的文献研究,明确少数民族、社会适应、文化适应等相关理论和概念,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撰写提供多样性的文献资料,为所要研究的内容能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 问卷调查法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主要信息的收集、相关数据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问卷调查基础之上的。选取南京高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收集到一线资料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归纳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生活、学习、人际、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也可以称为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它包括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心理治疗小组四个方面。通过小组工作的过程,有助于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际交往,通过个人在群体中的互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变化和增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