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网红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以喜茶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31 16:26:38


文献综述

“网红”产品是基于社交媒体的爆炸发展的前提下孕育而生的一个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红”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最初认为“网红”是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件事或某个行为而受到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开始大家对于网红的认知相对比较局限,适用范围也仅仅是个人。但是随着移动网络与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或物通过网络而走红,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欢迎。发展至目前,“网红”不仅包括了人也包括了物。人可以以目前的papi酱为典型代表,物可以以喜茶为典型代表。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站在商家的角度对“网红”产品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足做出了建议,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商家对于“网红”产品的感知程度对于消费结果的影响并对网红经济展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然而多数研究均是从商家的角度或者是宏观的视角切入,对于消费者角度的分析研究却少之又少。但是,如果我们希望网红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从消费者角度切入的研究必不可少,通过科学严谨的样本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以获得影响“网红”产品对消费者消费意愿刺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研究结果对“网红”产品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与合理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有关国内外对于“网红”产品的定义,网红的发展以及网红产品的相关研究,并着重介绍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与CEV模型的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对于“网红”产品的定义

2.1“网红”产品的定义

黄子成(2018)将“网红”定义为处于自媒体时代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马海霞(2018)定义“网红”为互联网高速发展、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衍生物。“网红”最初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名词来修饰人,包含的方面相当狭隘。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物因为其行为或经历在网络上走红,因此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并因为其遭遇或行为的特殊性、吸引性而受到了关注并在变得流行。由此发展过程可知,现阶段的“网红”不仅仅指人甚至可以指物,比如“网红”papi酱、“网红奶茶”;同样的有学者指出“网红”也可以作为一个词语模,简单地说就是可作为一个定语或修饰词,从而得出衍生词,比如“网红经济”、“网红效应”。所以,“网红”产品实际上就是“网红”的衍生词。在这里,定义“网红”产品为:基于互联网通过社交平台或咨询而走红进而为广大群众所知,并因为产品本身所具备的特质与品质而变得流行的产品。

2.2回归分析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CEV模型

2.2.1回归分析模型

回归的概念最初是由高尔顿(F·Galton)在描述父母身高在遗传学上有趋向于一般时所提出的(统计学原理)。随着回归概念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回归分析不仅可以用于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描述,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推断预测功能。

在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为了探寻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回归分析得到了广泛运用。回归分析是研究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变动关系的一种数理模型,通过数据观测与计算得出回归方程式。最终可以将有效自变量代入所得方程进而对因变量的数值进行求解。回归方程可以分为线性回归方程与非线性回归方程。其中简单线性回归是一般回归分析的基础,多元回归分析或非线性回归都是在简单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础模型介绍:首先,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散点图得出一条类似的直线,根据其得出回归方程式Y=a bX,其中b成为回归系数。拟合回归直线的重点在于估计待定指数a、b的值,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2.2.2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是和回归分析类似的社会科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在国外就得到了广泛运用,设计经济、市场、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为的是解决相关因素不可直接显示(即潜变量)而需要通过外显因素而间接表现的问题,主要用于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包括了 回归分析,路径分析(wright, 1921),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oreskog, 1969)。且相较于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描述出因果关系的次序。结构方程模型的四大步骤 :1、模型构建。构建研究模型,具体包括:观测变量(指标)与潜变量(因子)的关系,各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模型拟合。对模型求解,其中主要是模型参数的估计,求得参数使模型隐含的协方差距阵与样本协方差距阵的“差距”最小 。3、模型评价。 检查1)路径系数/载荷系数的显著性;2)各参数与预设模型的关系是否合理;3)各拟合指数是否通过。4、模型修正。 模型扩展(使用修正指数)或模型限制(使用临界比率)。

2.2.3认知-情绪-感知价值模型

认知-情绪-感知价值模型(Consciousness-Emotion-Value,CEV)是由Holbrook(1986)于1986年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视角下的模型,可用于描述消费者消费完成后的体验。实际上CEV模型是在认知-反应-行为模型(CAB)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所得。相较于CAB模型(Holbrook M Bamp;Hirschman E C,1982),CEV模型更多的站在了消费者体验的维度,并指出CAB模型不能解释基于体验的消费方式,而CEV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与行为。其两者最基本的区别在于CAB模型主要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下进行研究,CEV模型由于是基于体验维度具有不完全理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