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站行人特性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3 10:08

地铁换乘站行人特性调查分析文献综述

近年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法制建设、出租车改革、汽车限沟限行、机动车拥挤收费管理等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众多关于交通方面的提案中,行人交通作为一种最基础的交通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全国大、中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地铁的发展迅猛,地铁逐渐成为市民优先选择的出行方式,地铁换乘站内的拥堵越来越严重。因此,深入研究行人交通流的基本特性和微观行为建模仿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行人拥堵情况,国内外的学者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行人交通流数据采集方法、行人交通仿真与模拟、行人交通建模与实证。

周继彪,董升以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行人交通流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行人交通流基础数据采集方法,例如人工调查法、视频检测法和泰森多边形法等。总结了行人交通流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阐释了行人流交通特性基本关系图和行人流的整体运动特性,讨论了人群中个体的速度特性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行人交通流的微观特性是宏观特性的自然展现。分析结果表明:行人流动力学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集群效应是由于行人个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引起的,行人交通流特性存在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即:出行目的的多元化、出行行为的自组织性、出行过程的避让性。并且以密度为依据,对行人流的状态做了划分。

马云龙、熊辉等学者则从行人特性对步行行为的影响角度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集了1882个步行样本,分析了步速、步幅和步频的特性,并对步行者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对步行行为影响的显著性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步速、步幅和步频呈正态分布,且少年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的步速、步幅和步频平均值的差异均较为显著。

贾洪飞,杨丽丽等学者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的行人仿真模型为目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行人交通特性研究的现状,基于对心理学决策模型与Hoogendoorn提出的三层次微观行为理论的对比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行人的决策过程从而确定出行人特性研究的框架。采用与地面交通中的行人行为对比的方式,从策略层、战术层以及操作层三个层面剖析了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的行为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人仿真模型应满足的需求。同时,他们也提到:行人流仿真是进行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运行管理等方案评价与优化的有效手段。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行人的决策过程,从而确定出行人特性研究的框架。

岳志坤、何永明则从行人个体分析行人特性,他们认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出行目的的步行者,步行速度、步行所需空间和步行时注意力存在较大差异。行人违章心理较为复杂,但是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是违章步行者存在的普遍心理。

张海林、赵静等学者从综合客运枢纽内数据采集角度来对行人交通流行为特性数据采集方法开展研究,分析了行人交通流数据采集中最常用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客运枢纽内最多的视频图像,提出了基于网格的行人行为特性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处理复杂视频的能力,为利用客运枢纽内视频数据的分析行人行为特性提供了新的方法。

张文辉,李律锌等学者则是对行人流的参数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了不同设施的行人流参数关系曲线及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通道处行人流流量与密度呈二次函数关系、流量与空间在某一临界点两侧分别呈二次函数及对数函数关系、速度与密度呈线性关系,楼梯处与之相似但特征点数值存在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